高考古典诗歌篇章结构解析

  古代诗歌中的篇章结构,主要指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人、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今结合诗句给大家分析讲解。

  1.首句标目

  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篇指明了“航标”,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再如,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就具有首句标目的作用。

  2.开门见山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例如,

  杜甫《蜀相》的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回一答,自开自合。

  3.曲笔入题。

  开头不立马触到本题,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例如,谢朓《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4.铺垫。

  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或主要情感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

  5.伏笔。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

  6.照应

  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前后照应,一首诗歌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

  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这样诗歌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始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面又写道“一尊还酹江月”,从大江始,又以大江结,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扣题照应,即围绕题目或主题反复照应。这样使全诗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展开,主题明确,结构严谨。例如,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清丽平淡,毫无浓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暖独回”是“早”;额联“一枝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尾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照应标题,很有特色。

  7.画龙点睛。

  卿在诗歌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来的写法。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最后一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势如撞钟,磅礴而高亢,把诗人心系国家、胸怀民族、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推至最高潮,感召着无数后来的仁人志士为正义的事业而英勇献身,在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8.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指。点睛之笔用在诗词的结尾,也常常称为“卒章显志”。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写法。例如,李白《梦游天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要自由自在、不为五斗米折限的心志.又如其另《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9.触景生情(先景后情)。

  “触景”就是看到一种景物,受到景物的冲击;”生情”就是产生感情。“触景”是因,“生情”是果。连起来说,就是开始并没有什么想法要倾诉,没有什么感情要抒发,突然在一种外界景物的刺激下,产生许多联想,涌起一种感情,这便是触景生情。例如,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调帐?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然后再借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以触景生情(先景后情)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怀念。这种写作方法,是先描写眼前的景物,接着抒发自己因这些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这样能令全文结构更有条理,而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0.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例如,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人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11.浑然天成。

  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战乱频繁,诗人与兄弟离散,只能寄诗表达思念之情。凄凉萧瑟的边地秋色更衬托出诗人悲凉的心情,而深刻的人生体验更是诗人创作的动力。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又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