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下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含义,想象画面,并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几幅春景图,配乐,学生说感受)

  2.小结导入: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绝句》。(板书课题,师简介杜甫)

  二、自主读文,初读感知

  1.播放配乐诗《绝句》。(课件出示相应的画面,播放配乐朗诵)

  2.读词语:这里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呢,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读?(课件出示词语,注意指导读准音调)迟日 泥融 燕子 沙暖 鸳鸯

  3.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课件出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练读,师生读。

  三、细读感悟,深入探究

  1.默读《绝句》,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春天来了?

  2.课件出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指名读,思考:“迟日”是什么意思?(春季太阳落山渐晚)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温暖的太阳,青山绿水,鲜花,绿草)

  (2)师小结:多么美的春景!多么温暖的春风呀!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

  (3)指导朗读:语调轻柔,读出春风的柔和、春景的美丽。

  3.课件出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泥融”是什么意思?(泥土湿软)你们从这句诗中又读懂了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鸳鸯在沙滩上晒太阳。)

  (2)小燕子来回地飞着,在干什么呢?(衔泥筑巢)

  (3)想象后两句诗展示的画面,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4.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

  5.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师小结:这首诗的前两句勾画出了由迟日、春风、江山、花草构成的阔远而明丽的春景,后两句具体描绘衔泥的飞燕、安睡的鸳鸯。一上一下,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春光无限的春景图。(板书:春光无限)

  6.请你认真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关于这首诗的题目“绝句”,你有哪些了解?(课件出示资料)

  绝句,是一种古诗体,每首四句。如果每句诗都有五个字就是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果每句诗都有七个字就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四、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

  (1)“燕”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口”左右两边形成的“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2)“融、鸳、鸯”这些字笔画繁多,书写时笔画要轻细,使其密而不挤。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1.你还收集了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诗句?读给同学们听听吧。

  2.多么迷人的春天!请你也当当小诗人,写几句赞美春天的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默写最后两句。(同桌互评)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绝句》,感受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今天我们来看看春天的江水又有怎样美丽的景色。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吧!(课件出示《春江晚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板书诗题,师简介惠崇和苏轼)

  二、初读古诗,理解词语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对照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汇报读。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指名读)

  3.学习重点词。(课件出示重点词的意思)

  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一种肥而味美的鱼,有毒;欲上时:指河豚将要逆流而上产卵的时候。

  4.配乐朗诵,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再读古诗,探究诗意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我们能从诗中哪一句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春江水暖鸭先知)

  2.诗中都写了哪些春景呢?(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3.课件出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指名读。

  (2)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回暖。)

  4.课件出示: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指名读、齐读。

  (2)学生自读,集体交流。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正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正是河豚洄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5.描述全诗画面,背诵古诗。

  四、归纳学法

  1.今天,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但理解了诗的意思,还会背古诗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是怎样学这首诗的。

  2.学生回答,教师评议并小结。(课件展示学法)

  (1)初读感知。(2)理解诗意。(3)体会意境。(4)反复吟诵。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宗+山=崇 户+艹=芦牙+艹=芽

  3.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教师范写,提示重点笔画。

  “惠”:右上部没有点,中间的提上有一点。

  “芦”:下部是“户”,不是“卢”。

  “崇”:上窄下宽。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代诗人曾几写的古诗。(板书课题)

  2.简介诗人曾几。(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1)(课件出示生字)要求把字读准确。

  (2)自由读,指名读。

  (3)师生共同正音:“泛、减”是前鼻音。

  (4)开火车读,齐读。

  2.教师范读,男女生分组读。(课件出示划分朗读节奏的诗句)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课件出示问题)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三衢山的?他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

  (2)作者沿途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小组交流。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问题。

  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给人以的感觉。

  指名回答。(日日晴 喜悦)

  (2)读第二句“小溪泛尽却山行”,说说“却”是什么意思,这句诗写了什么。

  指名回答:“却”在这里是“再”的意思。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哪句诗是作者沿途所见?(课件出示第三、四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不减”“添”分别是什么意思?(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添:增添。)

  正当诗人游兴高涨的时候,看到树上美丽的黄鹂,听到其叫声,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课件出示后两句诗)齐读后两句。引导学生用关联词填写后两句。

  (不但)绿阴不减来时路,(而且)添得黄鹂四五声。

  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这首诗。

  3.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4.齐诵本诗。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比较:海—梅喊—减眨—泛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梅、溪、泛、减: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教师范写,提示重点笔画。

  溪:右部是“爫+幺+大”。 泛:最后一笔是捺,要写得平展。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教学板书]

  1.古诗三首

  绝句景物:迟日、春风、花草

  动物:燕子、鸳鸯春光无限

  惠崇春江晚景画中景物:竹、桃、鸭、芦芽……

  景中联想:鸭知水暖、河豚欲上

  三衢道中梅黄→日日晴

  溪→泛、山→行

  不减→添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诗的意境,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再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理解古诗,想象画面,体会当时的情景。同时放手让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先理解词语的大概意思,再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创设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全诗的意思。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和美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