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鸡了半天,竟被娃反鸡
女儿和她的古筝老师
我女儿更近写了一篇文章《北京第一代“鸡娃”给大家讲讲内卷教育的切肤之痛》在朋友圈火了。说实话,她写这篇文章时,我都不知道,还是我的同事给我的。看完文章,我也产生了一些关于“内卷教育”的思考。我写这篇文章,给我的女儿,也给所有正在鸡娃或者打算鸡娃的父母们。
明白了这个概念,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中国内卷教育的参与者、经历者、实施者、被裹挟者?
答案是明确的,是的,我都是。
作为鸡妈,为什么要“鸡娃”
首先,我不认为我女儿算第一代“鸡娃”“鸡娃”从古代科举时,就已经成为中国父母的惯性了。我小时候也是一个“鸡娃”只不过我那时没有那么好的打鸡血的条件,一切进步只能依靠父母的鞭策。
我生活在一个非常清苦的小县城。我的母亲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经济不独立、没有收入,完全依靠丈夫的照顾。她一共育有四个孩子,我是唯一的女儿。但我的母亲完全没有受到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相反,她更愿意倾斜一切家庭资源用于我的教育上。
母亲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儿子还能靠卖苦力赚钱,你一个女孩,不努力学习,过得会更惨。
在母亲的鞭策下,我成为家里唯一一个大学生。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我走进了大城市。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时,我非常感谢自己的鸡妈。没有她“鸡娃”我可能还在靠体力赚微薄的生活费,靠小摊小贩维持日常生活,靠取悦男人来换取一件漂亮衣服。没有休息时间,没有社会保障,被风风雨雨过早地打磨成一个黄脸婆。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我不由自主地要去“鸡”自己的下一代。尤其是,我的下一代是女儿。
我的娃只快乐了三年。4岁一上幼儿园,周边很多鸡妈鸡爸就会给你耳边灌风,说该给孩子报艺术辅导班了,画画、跳舞、唱歌、乐器样样都得报上,半年就能看出孩子的天赋和爱好,再做删减。
一开始我把别人的话当耳旁风,没有在意。但带着孩子出去玩的时候,我就碰到了各种牛娃:跟外国人无障碍交流和对话的一年级小学生,据说已经达到了大学8级的英语水平;野生动物园里一个不到3岁的孩子能把所有动物园里的汉字念出来;茶室里一个5岁的孩子能把《高山流水》弹成演奏级别…
看看人家的孩子,再看看自己的孩子,突然就会感到惭愧。你就不由自主地想跟人家家长聊聊,怎么教的?怎么那么牛?
聊得多了就发现,人家的孩子有各种才艺,上各种艺术辅导班,自己的孩子怎么跟人家落下那么多呢?尤其是看到一些已经是国企高管、私企法人、政府部门领导的家长还那么努力地“鸡娃”时,你就有了紧迫感,唯恐自己的懒惰把娃的大好前程给耽误了。
于是你就会被这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众多家长裹挟着,把娃送进了各种各类的艺术类培训班。
我一直认为,“鸡娃”妈鸡爸应尽的职责。生娃就要对娃负,否则就别生。生娃而不“鸡娃”是更糟糕的家长,我不想做这样的家长。家长的资源条件各有不同,“鸡娃”的方式不同,本质却是相同的。
有人说,富人、官员家长用得着“鸡娃”吗?人家娃出生的起点就在你娃的终点上。你不是富人,你也不是官员,你怎么就知道人家不“鸡娃”只是“鸡娃”的方式不同而已。
我有一位客户是一名药厂的老板,也是一位父亲。他在自己的别墅院子里花100多万给自己的两个娃做了攀岩墙,让娃们锻炼勇敢和坚毅。这是用钱鸡娃。
还有一位私企老板朋友,坐拥十亿资产。然而,他在北京炎热的酷暑中,从不让娃们开空调。他说:要让孩子们懂得资产来之不易,懂得节俭,懂得珍惜。他能给员工开高薪,却不能给自己的娃开空调。不花钱,也是用钱鸡娃。
富好,官员也好,人家本来就是“鸡娃”的样板,这样优秀的家长都在那儿现身说法地“鸡娃”你有什么道理不“鸡娃”
人来到这个是有的。“鸡娃”往冠冕堂皇的方向上说,是要培养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从私心角度讲,你肯定不想自己的娃生了娃以后,还在家里啃你的老。
人的能力有大小,“鸡娃”的方式和结果不尽相同,但“鸡娃”是一个为人父母必须要完成的规定动作。
孩子学的你要学,孩子没学的你还得提前学
我孩子学古筝的时候,年纪太小。上完课,她很快就忘了老师教了啥。我得先替孩子学会了,指法练得比她还标准,这样才能复刻老师课上的内容。孩子在科技培训班里学了制作飞机,我得跟她一起想办法让飞机飞到蓝天里。孩子学火车相遇问题,我就要跟她一遍一遍在客厅里来回“相遇”这叫跟孩子一起成长。
孩子做作业,我也不能闲着。我得去看书,看报纸,考各种职称证书。我必须“鸡”自己,潜台词是:看看妈妈也很努力,你也必须努力。
这叫给孩子打样板。
“鸡娃”还得让自己变得心狠。当带着4岁的孩子穿过半个北京城去上培训课,她在你自行车后座位上睡得东倒西歪的时候,你不能心疼得掉眼泪;古筝指法不对时,你在一边拿着小尺子敲她手,她委屈掉泪的时候,你得忍住心疼;当她所有的快乐童年时光被“鸡”得泡在各种培训班里的时候,你不能可怜。可怜心疼她的时候,就狠狠心对自己说,这都是为了她将来能够在激流勇进的社会中照顾好她自己,一切很值得。
你还要成为教育投资专家。“鸡娃”要把自己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你要分析,哪个培训班性价比高,哪个教师的课值得购买。绝对不做那种为了寻找安慰,花10万元,把自己孩子扔到中考冲刺班里不管不顾的家长。孩子听课后的感受和成绩反馈,是更重要的评判标准。
更更重要的是,你还必须成为优秀的思想辅导员。
你要成为一个“画饼”在娃眼前挂个胡萝卜,诱惑她要再努力一点点。当孩子不想学的时候,你得哄她: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筝学到五级就再也不想学,眼看要半途而废的时候,你得给她讲同事女儿的故事:姐姐高中演出不能弹出一曲完整的钢琴曲时,回家抱怨妈妈为什么小时候不逼着她坚持学完?初二时,非要辍学去写小说,你得赶紧跟她说,读完高中和大学,会有更好的文化积淀,那时候再写小说会更好。
我这一路走来,“鸡”得自己劳神费心,终于把她“鸡”到了北京四中。以为大功告成了一半,再“鸡”一下,上个清华北大,毕业后找个好工作,作为家长也就完事大吉了。
结果发现,“鸡娃”开始鸡妈了!
鸡娃鸡到更后,竟被娃反鸡
北京四中的教育,颠覆了我的整个“鸡娃”理念。毋庸置疑,北京四中是个非常好的学校,是多少鸡妈想通过“鸡娃”把孩子送进去的学校。
老师们引领启发着娃们,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娃学得轻松了,学得自愿了,学得开始思考自己的爱好并付诸于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了。
尽管这么好,可我还是有点后悔把她鸡到了北京四中。因为这类重点中学的家长和学生环境,无时不刻不在刺激着我。
这里的娃个个优秀,你的娃只是其中的一粒沙,掉进去就没有了。常年站在娃顶上的人尖子突然不再显眼,心里满是自卑。这里的娃爸娃妈都比你优秀:有的是高官,有的是富商,还有的是高知。人家的爹你有钱、有权、有知识,人家的娃还比你娃优秀。
人家“鸡娃”的格局完全跟你不一样:人家可以让娃放下学业去骑行全国;可以花巨资送娃去南极科考;可以让的院士带着搞专利发明;可以让娃出碟唱摇滚。
听到这话,我直接自闭了。
我娃并没有指责我,她只是很疑惑:为什么她的同学能有这么好的教育条件?
十四五岁的她,还不能理解什么是“世界的参差”在她心中,父母是全能的。她以为她只要听我的话,努力学习、努力成长,就能获得和同学们平等的起跑线。但重点中学告诉她:她不能,就算她多努力,她的赛道已经落于人后。
我不喜欢,更愿意将真相告诉女儿。我坦诚地对她说,我做不了高官,发财也晚了点,说实话,卖套房子送你出国读高中,我觉得性价比太低。更重要的是,我确实没有竞争过你同学的父母。
娃皱着眉头,严肃地问我:“妈,你能不能也努力一点?”娃大手一挥,开始替我制定目标:“这样吧!咱俩商量商量,期末考试我进年级前30,你争取提个干?”
提干这种职场玄学,可不是我凭一己之力就能心想事成的…
鸡娃鸡了半天,反倒被娃给鸡了。
可是,你鸡娃时,娃小,未来很远,发展空间很大。但娃鸡你时,你已经五十知天命了。
那段时间,挫败感让我心情沮丧。有时,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呆呆地看脚下的一群蚂蚁。它们在往窝里搬面包屑,有的搬得多,有的搬得少。它们的世界你能看得见:搬多搬少能改变什么?蚂蚁就是蚂蚁,搬得再多你也是蚂蚁,变不成蝴蝶。在浩瀚的宇宙里,我们人类就是这样的蚂蚁。
当时,有四中的家长要拉我进什么“北京四中高端家长群”里面都是一群中产以上的爹妈讨论育儿经。我光是看着群名就害怕,直接拒绝:算了算了,我不配。
后来我发现,四中像我这样“感觉自己配不上自己娃”的父母居然有很多。大家都跟我一样焦虑,一样恐惧内卷。
和这群父母聊过之后,我才发现,很多鸡娃到后面都情绪失控了。
有的娃才十五六岁,就不由自主地想出名。他们逼着父母给自己上电视台、上报纸,只想快点超越那些比他们还优秀的同学。
有的娃鸡着鸡着竟然焦虑抑郁了。我女儿高三时总是回家跟我说,她班里有个女生只要没考上年级第一,就会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
而我自己的娃,莫名其妙地想开了(也可能是想不开了)她上高中时竟然开始吃素和研究佛教。她跟我说:“妈妈,《金刚经》说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这次没考到平均分,咱不能往心里去。”
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北京四中的老师们恐怕也看多了这样的精英教育。我能从每一次的家长会上感受到,老师们在极力劝说家长们不要再内卷鸡娃。但班里只要有一个人报名辅导班,其他人都会担心自己被落下的。这是中国父母的陋习。
有一位名师曾经这样说:请鼓励你的孩子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鸡娃”到更后,让娃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竟然变得那么奢侈。然而,这个时候再跟娃说什么:人生很长,慢慢来,娃已经停不下来了。她在你鸡她的十几年里,已经陷入了一个欲望的漩涡:无法认同自己的平凡,无法给与自己幸福。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我苦苦思索,也想给别人一点教育娃的浅薄建议。但教育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的受教育路径都不一样。即使是你有两个娃,教育第二个娃也不能完全套用教育第一个娃的经验。
我只能用我的一家之言,抛砖引玉地给大家建立一个讨论的话题。
我认为,幸福的普通人,就是能够找到人生支点的人。这个支点不应该是成绩、分数、工作成就、名声威望等一切可以被量化和横向比较的事物。相反,人生的支点应当是因人而异的。
孩子喜欢艺术,就多带ta看展,尽自己可能地为ta学习艺术的条件;孩子热爱运动,那就鼓励ta多多锻炼;孩子痴迷于游戏,别急赤白脸地送ta去杨永信那里电击疗法,不然你恐怕会折损一位出色的电竞运动员呢!
鸡娃不应当按照社会标准来制定。不是学好语数外,就能走遍天下的。而是要为娃ta梦想道路上的养分和支持。引导ta寻找自己热爱和喜欢的领域,让ta畅享其中,逐渐深入,不断挖掘。
人的一生非常短暂,一辈子只够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必须是娃所热爱的领域和专业。一旦发现这样的领域,就鼓励支持娃勇敢追求,一直向前,绝不动摇。这才是娃一生的情感支点和奋斗意义。
彩蛋
今天闺女回家吃饭,我跟她探讨我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
闺女来了句:“等你退休了,我给你报个钢琴班和摄影课。你也得丰富一下老年生活。”
我缩了缩脖子,问她:“闺女,你卷就行了,别卷我了。”
“那哪儿成!不能光我们九零后996啊!你们退休人士也得卷起来!”闺女迫不及待地搓搓手,“五十多岁还年轻,你还有半辈子要发展呢!咱不能比别的老头老太太活得差!”
我欲哭无泪:“我还是去念《金刚经》吧。”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鸡娃
鸡娃,网络名词,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就叫做“鸡娃”。
孩子
《孩子》讲述的是20岁的布鲁诺和18岁的索尼亚,靠索尼亚的津贴和布鲁诺手下的小偷们生活。索尼亚刚刚生下了两人的孩子吉米,而布鲁诺过惯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只关心钱的日子,他该如何做一个父亲呢?这个新生儿的到来比预料的情况要复杂,布鲁诺很难接受父亲这一新的身份。电影《孩子》再度摘取了金棕榈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