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即是一种运动,作为一种教育,快乐有关的一种生活方式

青少年体质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德、智、体、美”全面协调的发展,但是与我国的应试教育相比,我们的体育教育处于相对欠缺的阶段,而这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成长。

除了人种差异、遗传基因、饮食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学、生活习惯、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都是造成中外青少年体质差异的原因。

我们常常感叹国外孩子热爱体育,却疏于培养自己孩子的运动技能与习惯;我们常常艳羡国外环境如何开放,却往往把自己孩子“困”在家中。

看看国外孩子怎么锻炼,不止是学习和借鉴,更重要的是反思和追问: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

成功的体育教育奠定孩子一生的运动基础和意识,反之可能毁掉孩子对运动的兴趣。

对于青少年而言,每天更好的时光是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校园体育就成为孩子日常锻炼的重要一环。

学校如何安排体育课程、如何指导学生锻炼、如何定位体育教育,不仅直接牵动青少年体质的“生命线”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一生的体育价值观。

曾有学者研究过美国体育教育模式,发现美国的体育课内容设置非常细化,仅中学教学计划就有10大类,包含冒险运动、体能运动、水上运动、团队运动等60多项,跑步、游泳、网球等具有终身体育价值的项目占47.6%。

美国、加拿大实行的是自由入学制度,教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国外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很重视,也有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

体育课需要体质和体能的基础训练,但过于粗放的课程设置、枯燥无趣的教授方式以及过度防御的“高危项目禁令”正在逐渐毁掉孩子们更单纯的运动兴趣。

体育教育并非“运动”那么简单

其实, 体育教育并非单纯的身体活动,更不必刻意追求技术动作,而是与健康、快乐有关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提升体质的同时,还用于完善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

这种理念在国外很多国家得到广泛认同,像的学校就倡导快乐体育,老师不会拿运动指标去衡量学生,而是充分调动孩子爱玩的天性,让他们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也会通过“赤足训练”等方式增强孩子体质。

学校的体育课要求,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各不相同。小学的“体育”主要要求小学生们通过适当的运动经验来理解健康与安全,培养能贯彻一生的喜爱运动的资质和基础能力,并同时促进健康、提高体力,培养明快的生活态度。

例如说跳远,学校并不硬性规定学生必须跳多远的距离,但要求做到每一次都能比前一次有所进步,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就好。我家小学生所在的学校,老师会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跳远纪录表”学生们在每次上完跳远课后,记录下来每一次跳远的成绩,比上一次进步就好。

因为这所学校认为: 体育教育不能等同于“运动”作为一种教育,“体育”更重要的是培养运动精神,而不断超越自己,就是一种运动精神。

体育课教授的,应该是一项我们热爱的、一辈子都能参与的运动,而不是考试目标或索然无味的动作练习。

放学后去哪里?

在不同的人才评价体系下,“体育成绩好”可能备受推崇,也可能无足轻重。

网络上曾盛传一段小学生足球联赛的,那些六年级孩子所展现的细腻技术、默契配合以及流畅攻防节奏,让许多中国球迷惊叹不已。

每天下午放学后,东京大大小小的足球场都是踢球的孩子。据了解,这种生活模式已经盛行全国。

通过踢球提高青少年的运动能力,让他们感受体育的乐趣,效果立竿见影。

孩子们放学后的不同去向,折射出一个国家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理念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

我们的家长其实也希望孩子们多运动,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家长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国外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环境相对注重孩子的休闲生活与体育锻炼。

据青少年研究所对中、日、美三国的初中和高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初中生,中国为8%,为65.4%,美国为62.8%;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高中生,中国为10.5%,为34.5%,美国为53.3%。

在一些体育文化深入人心的国家,学生放学后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父母带孩子看体育比赛成为家庭传统,家人以孩子进入校队为荣。

学校里更受推崇的是在竞技比赛中为母校创造荣誉的人,在这种主流观念以及人才评价机制的引导下,孩子运动的意愿得到自上而下的认可和鼓励,青少年锻炼自然水到渠成。

所以,对于体育,即是一种运动,又是一种教育,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态体育智慧中国

场馆小镇园区规划设计智库产业融合

体育文旅产业融合、景观建设、园林绿化、智库共享、文创研发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孩子

《孩子》讲述的是20岁的布鲁诺和18岁的索尼亚,靠索尼亚的津贴和布鲁诺手下的小偷们生活。索尼亚刚刚生下了两人的孩子吉米,而布鲁诺过惯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只关心钱的日子,他该如何做一个父亲呢?这个新生儿的到来比预料的情况要复杂,布鲁诺很难接受父亲这一新的身份。电影《孩子》再度摘取了金棕榈大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