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位在德生活15年的俩娃妈妈,德国小学的慢生活
看点与火热的英美等国不同,人们对德国教育了解甚少。事实上,因为致力于培养孩子成为有独立人格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德国教育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本文是一位在德生活15年的俩娃妈妈,她将在下文为大家德国小学的校内校外生活的“真相”以及背后的教育理念。
文丨陈梅 编丨Travis
大家好,我是M,现居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从2006年赴德留学至今,我们在北德南德生活了近15年。
我们有两个男孩:老大10岁,上中学;5岁,上幼儿园。
我是师范教育背景出身,在德国做了教师资格认证,并接受过融合教育(inklution)等的专业培训。
我现在在儿童青少年中心(Jugendamt,又译儿童青少年局)在中小学课堂内外工作,主要帮助孩子在心理、行为、社交和学习等方面更好的发展及融入校园生活,构建“学校-学生-家庭”三方的良好关系,使学生实现融合并度过各个困难时期(注意,这里的“融合”是一个教育学上的概念,有着特殊的含义,并非针对移民学生;实际上,我的服务对象中也有德国裔学生)
由曾经的作为受教育者的德国大学生,到目前的二学龄娃家长兼教育工,我对德国中小学生的校内校外生活的“真相”以及背后的教育理念,有着相对多层次的直观的体验和理解。
因为很多同胞对德国的基础教育非常感兴趣,在此我介绍一下德国小学的一些情况,和大家互通有无,共同交流。
然而这毕竟是我个人的体验,实属一家之言;尤其是因为德国是联邦制度,各州对本州的教育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完全的决策权,导致州之间的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因此本文的有些内容可能仅反映了我所在州的情况。
德国小学的“慢”生活
德国的小学只有四年,一般是在6周岁到7周岁之间就近入学,但是也有个别孩子在不满6周岁或超过7周岁时入学。
传统上,这里的小学上课时间只有半天据说早先是因为部分学生需要回家帮父母挖土豆…,一般是到;在小学高年级阶段会安排一天中午1点钟放学。
而现在,为了满足部分家庭的需求,公立学校分成了 半天学校和 全天学校。在半天学校(如我家孩子以前所在的小学)学生仍然可以选择是否参加学校的下午项目(非课堂教学)
而全天学校下午会安排几节课堂教学,由上午的老师上课(授课老师和托管班老师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有区别)下午托管时间,家长可以自己安排在不同时间段接孩子,相对灵活。
对于父母都是全职的双职工来说,全天学校或者下午托管可能是“刚需”但是我个人以及 很多传统德国家庭更偏好半天学校。
我们就读小学的校长曾因扛住了州府的“强制转型为全天学校”的行政压力,坚持继续半天学校,而吸引了其他地区的家庭甚至特意来我们区租房上学。
我觉得很多家长青睐选择半天制学校的各种原因在此:这边很多家长并不认为小学生需要很多的课堂“专业”知识, ;因此他们一般会在下午带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如音乐、运动、艺术、棋类、儿童/少年学术项目等等,甚至“放空”
总而言之,半天学校的制度 使家长有了实践个性化的家庭教育理念的机会,让孩子们尽情探索。甚至这边的中学也基本在中午一点左右放学。
然而,这种制度的背后通常是母亲职业上的很大的牺牲,德国很多女性是半职甚至全职带娃。
小学设有德语、数学、通识(Sachunterricht)艺术、音乐、体育和(可以自己决定是否参加)等课程。
我展开讲一下通识课(Sachunterricht)小学阶段每个月有一个项目研究(Projekt)主题可谓“琳琅满目包罗万象”涵盖自然、社会、常识等,涉及众多具体知识。
根据不同主题, 老师会准备丰富的材料,如书和麦子、土豆、羽毛、污水等实物,并安排参观博物馆、污水处理厂、消防站等实体场所;同时可能也会邀请校外专业人员带领孩子们进行探索。
每一个主题结束时,一般都会有小组或个人形式的总结报告;从三年级开始也会有一次笔试。
我个对这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充满兴趣,因此我也曾多次跟随他们进行实地探索,以填补我的童年遗憾。
有一次我和他们一起探访水厂,我们观察了被改造成小博物馆的老式的水处理装置。
训练有素的讲解人员给小朋友详细讲解了水处理的具体过程:从我们这个城市的饮用水从哪个地方引入、如何引入,到如何在水厂进行处理、并更后输送到居民家里;还专门为大家设置了实验环节,用不同的材料来观察水的沉淀净化。
还有一次我们去森林里观察植物和小动物。这次老师邀请了环保局的专业人员带领小朋友们认识大自然,边走边讲边提问。
小朋友在奔奔跳跳叽叽喳喳中认识了各种植物、小昆虫和鸟,知道了为什么叶子的形状会不一样,同时也明白了环保的意义就是拯救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地球。
2020年是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于是我们就共同参观了音乐之家博物馆。
专业的讲解员给小朋友生动地介绍了贝多芬的生平,让每个孩子用手和耳朵触摸和感受了不同的乐器,大家还体验了现场音乐会。
这样的开放式的主题学习,让学生接触到了相当宽广的具有生命力的知识,更锻炼了他们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我可以体会到,大部分孩子在这样的学习中是非常开心的,大概因为这是一种 learning-by-doing的学习方式不是“学而时习之”而是“习而学之”。
知识是在“解决具体问题”这样的真实场景中被发掘和掌握的,学生们也因此对事物背后的更深层次的东西有了理解。 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这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所以很多人一直保有强烈的好奇心
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常常让我想到弗瑞丝老师的神奇校车之旅。
然而, 相对于小学生活的“慢”德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第一次分流还是来得相当“快”的。
小学四年级结束就是毕业了,此时孩子们就直面分流,即德式风格的“小升初”虽然有些孩子此刻仍处于懵懂状态。
学生们会被分流到文理中学、职业中学等,还有比这两类中学”低”一档的Hauptschule(不知如何翻译)
文理中学略偏理论,学生们一般会参加高考上大学,一般持续8+2年,更后两年的平时成绩和更后的高考都算在更终高考成绩里面。
而职业中学和Hauptschule中学偏应用技术,学生们毕业以后一般会参加职业培训,直接工作。
这三类学校之间是可以互相流通的,更换学校比较简单灵活;即使是后两类学校的学生,如果愿意,仍然可以参加高考。
所以,这个体制实际上还是兼具灵活性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早分流的不足。
很多德国家庭,对于分流是相当“佛系”的,家长们一般都会尊重老师的建议、孩子的兴趣以个体的差异,而不会认为只有“文理中学→大学”才是通往罗康庄大道。
我有一家所谓的高知家庭朋友:男主人是大名鼎鼎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Director,女主人是主任医师;然而他们的孩子更近刚刚毕业去了“森林中学”一类兼具文理中学和职业中学特色的学校。
在那里, 孩子会有很多的时间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慢慢成长”,几年之后再决定去文理中学或职业中学—以等待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和成熟。
至于具体如何“考”中学,在此我不再赘述。
背后的理念及具体实现路径
对于我这受过近二十年中国教育的人来说,德式教育造成的冲击感是非常强的,很多时候甚至产生怀疑,进而琢磨其背后的逻辑。
我认为,德国的教育是为了 培养有独立人格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这是需要把某些能力内化成习惯的,而“内化”是需要时间的,绝非紧赶慢赶所能达到。
具体到小学阶段,明确写成文字的有七大能力需要培养发展(文末附详细表格)
1.Elementare Arbeitstechniken:基本工作方法(注:这里的工作是指孩子利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实践输出,即自己解决问题)
2.Lern-und Arbeitstechniken:学习和工作能力。
3.Dokumentations-und Präsentatuinsfähigkeit: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
4.Arbeitsplatz:自己的工作台的能力(书包,书桌,以及放置书和其他学习用具的角落)
5.Organisation und Orientierung im Tages- und Wochenablauf:自己一天和一周的任务的能力。
6.Kooperations-und Teamfähigkeiten:团队协作能力。
7.Kommunikations-und Interaktionstechniken / Grundumgangsformen:交流、沟通和融合的能力。
那么如何实现这样一些抽象的能力呢?他们也给出了一份 “操作手册”,也就是大家通常说的“实操”
我展开讲一下上面的第二点,即为了培养学习和工作能力,对学生在不同阶段提出了如下要求:
一年级
1. 自己准备家庭作业文件夹。
2. 自己划出家庭作业。
3. 自己把家庭作业记录本放到家庭作业文件夹里。
二年级
1. 每天的家庭作业要求记入到家庭作业记录本。
2. 自己根据老师给的答案核对和改正家庭作业。
3. 自己按计划完成任务。
4. 自己用字典进行学习。
5. 按老师要求进行简单记录。
6. 自己会做简单的实验。
三年级
1. 自己检查和核对家庭作业(三年级开始,老师会口头核对)
2. 自己学会如何准备考试(三年级开始才有卷面考试)
3. 自己根据计划学习,自己检查(他们有每周的学习计划,每个人按自己进度完成,做完一项自己打勾,并非绝对步调一致)
4. 自己安排学习时间。
四年级
1. 自己检查和核对家庭作业。
2. 自己学会对自己的各项学习负责。
3. 自己准备简单实验和做实验。
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高频词就是 “自己”。那么“老师去哪里了”呢?老师成了影子。
在我们中国,老师的传统和正统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在这里,他们是、也仅仅是 组织者、者和引导者,带领大家开展一种相互启发式的学习。
结语:个人感受
对于这样的德国小学教育,更后我谈几点特别深的感受:
1. 相对于中国,德国小学阶段的授课方式很不一样,是 启发式的学习,整体氛围非常宽松,而具体的学习方式多样化。
2. 教育重点不同,不是重在具体知识的学习,而是在 培养各方面的习惯,锻炼不同的能力。
3. 孩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可以 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老师不会催,不会比较,氛围轻松,很少有被动的状态。
4. 孩子们有很多的 自由选择机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和自我发现。
陈梅,漂在德国的80后俩娃妈,从事青少年融合教育工作;爱好研究儿童教育及儿童发展心理学,不断学习并努力实践中。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小学
小学,是人们接受更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6-12岁为小学适龄儿童,现阶段小学阶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分三个阶段:一年级、二年级叫低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叫中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叫高年级。小学教育除了教育特点外,还有独特的基本特征:一是全民性;二是义务性;三是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