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想玩手机呢,不,作为家长,多平台签约

“想毁掉一个人,给他一部手机就够了!”很多父母越来越不相信这句话的真实性了。以往我们认为手机仅仅会对成年人产生影响,实际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孩子成为了使用手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有些孩子课上课下都在玩手机,甚至为了手机不惜与父母争吵,这一幕让无数父母都感到心酸不已。

孩子明明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可刚刚准备翻开书本,手机就像有睡觉魔力一般,又会不由自主地刷起手机,几个小时的黄金时间一晃而过。

父母们不理解,就是手机而已,几个娱乐的app,几个幼稚的游戏,怎么就比自己的前途还重要呢?

01 孩子们为何迟迟不愿放下手机?

害怕错过重要

有一名15岁学生,因为疫情上网课需要用手机。于是,他得到了人生第一部智能手机。从此,他就迷上了这个可以及时通讯的工具,每天不停地刷手机,和同学聊天,有的时间,一天的睡眠时间甚至不足3小时。等家长发现的时候,小斌已经因为脑部缺氧而中风了。

父母们一直以为,害怕错过重要是成年人才会有的顾虑。可是,随着对孩子的观察,却发现孩子也有这样的想法。孩子甚至比成年人更担心会“失联”因为如果别人的信息,自己总也不能及时回复,就会不再愿意与自己交朋友,自己就会被孤立。

这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是绝对接受不了的。这种潜意识的行为就会使孩子对手机产生依赖,即使在学习的时候,也总是会想:朋友会不会我?仿佛没有了手机,自己就真的与世隔绝了一样。

手机不重要,重要的是玩游戏

很多学生沉迷打游戏,如果一段时间不玩游戏,就会出现心神不宁、焦虑烦躁等症状。

我认识一个初中生,为了打游戏不被父母发现,天天晚上躲在被窝里玩手机。谁知道,没多久,视力就严重下降。但是,这也并没有影响他玩手机,每天还是抓紧一切时间玩儿,用话来说,“手机就是他的命根子”

其实,孩子自己心里清楚这是“玩物丧志”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宁可放弃其他团体活动和爱好,也无法减少游戏时间。

孩子竟然还开玩笑地说,“如果这是一种病,那我早已病入膏肓”

当然,孩子放不下游戏也是有原因的。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一个白鼠实验:他在一个杠杆装置旁边放了一只白鼠。白鼠只要按压杠杆,就会得到食物。在大脑愉悦感的刺激之下,白鼠竟然在一个小时之内疯狂按压杠杆7000余次。

积极的反馈促使着孩子不断地重复着之前的动作。孩子在游戏中一关又一关地往前闯,会让他获得成就感,他也会因此不断地想继续闯下去,不断的行动、反馈、愉悦、再行动、再得到反馈…这就是孩子游戏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这两个原因只是孩子不愿放下手机的众多原因中的两个而已,还有很多原因都会导致孩子离不开手机。不过,对于父母而言,其实更担心的就是孩子会因为玩手机而影响学习。所以,很多父母都在试图寻找孩子一学习就想玩手机的原因。

02为什么只要一提到学习,孩子就想玩手机呢?

父母会觉得,“怎么一说到学习,孩子就想玩手机呢?”“明明平时也不怎么玩儿啊”“是因为孩子的自控力与自律性太差吗?”

孩子玩手机并非是因为不自律

其实,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其实并不是不自律的体现,而是大脑的多巴胺在“作怪”在操纵手机的过程中,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物质对完成目标的行为进行奖励,孩子会因此感到愉悦。

所以,有些孩子玩手机并不是因为手机的魔力有多大,仅仅是因为不想学习。他们在学习中无法获得乐趣,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只能将注意力转回到手机上,在手机里获得与成就感。

看书需要消耗大量脑力能量

还有父母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玩手机就不困呢,但是一看书就困得不行?父母觉得就是因为孩子不想学习,和手机本身并没有什么关系。

父母这样的想法也对也不对,孩子玩手机就不困,看书就困,其实主要的差别不在于载体上,而是因为内容的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呢?

人类的大脑重量虽然很轻,但是运转起来仍旧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书里的词汇和逻辑相对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想要理解书里的内容,就需要消耗更大的能量。

因此,当孩子用心读书的时候,大脑就会因为耗能而产生疲劳感,所以就会暗示身体需要休息来恢复体能。而当父母不了解这个原理的时候,看到的表面现象就是孩子只要一开始看书,就会犯困。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习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我们都想选择安逸的方式来生活,相比起耗能巨大的读书来说,刷手机对于脑部能量的需求就没有这么强烈。

当代生物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阐述了手机与大脑之间的协作关系。频繁地用指尖碰触手机屏幕,大脑的活跃度会陡然升高;而两次触屏的间隔时间越短,这种愉悦感就会来得更猛烈。

当我们看书时,需要思考动脑,偶尔还需要背诵、记录,这种“费时费力”的体验,远没有碰碰手指就可以让大脑产生愉悦感来得轻松。而这也就解释了孩子为什么孩子玩手机的时候就不累,一看书就坚持不住了。

三、如何避免手机占据学习时间

难道因为这样孩子以后就不学习了吗?当然不是,只不过作为父母,我们需要一些合适的方式方法来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学习,而不是因为手机占据学习时间。

第一种方法,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

“连手机都戒不掉,和有什么区别?”

“还玩手机?再不学习,一辈子就完蛋了”

“未来就要毁在手机上了”

生活中,我不仅听到过父母这样对孩子说,我还听到过孩子自己对自己也这样说。他们会认为,这是激励自己的一种方式,可以让自己放下手机,好好学习。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话都是一种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一种是消极的。很多学生利用前面提到的的方式去鞭策和激励自己。这样的暗示听起来,似乎很“炸裂”但是,时间长了,这种偏激的方式却并不能起到好效果。长此以往,孩子还会因此丧失信心,对这种“恶语相向”变得麻木无感。

所以,如果想要激励自己,正确的方法是,给自己一个合理的时间规划,将学习和休闲的时间都提前安排好。比如,每学习40分钟,可以休息20分钟。这20分钟不论是刷,还是打游戏都可以。这样一方面孩子的心里不会产生负罪感,另一方面还可以毫无顾忌得放松身心。而且,孩子还可以坦然地给自己进行心理暗示:“手机并不是魔鬼,而是我们学习后的一种消遣。”

第二种方法,教会孩子转移注意力

情绪是一种力量,需要疏导,而不是消除,更不是压制。父母要教会孩子与自己的情绪和平相处,不能一味对抗。如果只是对抗,产生的效果有可能适得其反。

当我们想让孩子克服过度玩手机的恶习时,可以尝试着帮助孩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不仅仅是将手机“妖魔化”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玩手机。父母先帮助孩子从手机上找到有趣味性的学习类APP,等孩子进入到学习状态之后,再引导孩子回到生活中的学习中来。

有一点父母需要注意,那就是更好不要从巩固知识这种枯燥的学习内容入手,而是从趣味性的内容开始,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第三种方法,让孩子懂得向父母和同学寻求帮助

当孩子觉得自己无法控制手机带来的诱惑时,其实还可以向身边的父母或是同学求助。比如,让父母将手机设置成青少年模式,或者设定每次固定使用时长。除此之外,还可以摒弃智能手机,换成仅具备接打电话功能的老人机等等。

父母要是觉得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强制,还可以让孩子的同学来帮助做这件事情。比如,让孩子与同学组队,一起打卡学习,彼此。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动力,还可以促进孩子之间建立友谊。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手机

移动电话,或称为无线电话,通常称为手机,原本只是一种通讯工具,早期又有大哥大的俗称,是可以在较广范围内使用的便携式电话终端,更早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在1940年制造的战地移动电话机发展而来。1957年,苏联工程师列昂尼德.库普里扬诺维奇发明了ЛК-1型移动电话;1958年,苏联沃罗涅日通讯科学研究所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套全自动移动电话讯系统“阿尔泰”(Алтай);1973年,美国摩托罗拉工程师马丁·库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商业化手机。迄今为止已发展至4G时代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