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的数学知识,如何有效应对三年级现象
自打闺蜜的孩子上了三年级,这近一年的时间都在和我吐槽。
这是怎么了,我家娃自去年下半年进入三年级以来,学习退步很明显。
做过的题也会一错再错,作业错误率越来越高…严重怀疑出产房的时候娃抱错了。
报错不至于,看长相绝对亲生。
可为啥一二年级学习优秀的娃,到了三年级就在及格线挣扎呢?
三年级是有啥魔咒吗?
很多爸妈在娃3年级的时候都这样无数次地问过自己。
什么是“三年级现象”
教育界有句谚语就说:一二年级相差不大,三四年级两极分化,五六年级天上地下!
三年级,正是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关键时期。
“三年级现象”则具体表现为个别孩子成绩下滑、偏科、产生厌学情绪,班级学生不再是齐头并进,个体差异开始显现。
但细究起来, 这种差异不只是三年级才有。
比如一年级刚入学,有的孩子可以很好适应学校生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有的孩子甚至还不能按时起床去上学,更不用谈学习习惯了,这就是“一年级现象”
所以冷静去看,每个年级都会有“N年级现象”
只是三年级的学习台阶提升,以及孩子身心快速发展,让问题更集中更突出,让家长感觉“三年级”是孩子学习生涯的一道坎,从而感到焦虑甚至恐慌!
“三年级现象”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三年级现象”背后是一系列变化,首先是知识结构的变化:
孩子低年级时,学习是以背诵、记忆为主,考试检验的其实是孩子的记忆能力。
前文提到的小叶就是这样,在三年级第一次接触到倍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和以往一样,认真记住老师的每一句话:求一个数的几倍就乘以几,要用乘法。
但当面对这道题时:买一支笔2元钱,买60支这样的笔要多少钱?
小叶就会画出列出2+2+2+。。的算式,因为她牢牢记住老师说的,看见倍就用乘法,但现在她没有看见“倍”
倍数对于小叶来说摸不着看不见,从而更难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倍数”关系。
三年级的数学知识,已经开始要求孩子往有逻辑的抽象世界迈进了。
而另一方面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转变:
三年级是孩子从儿童转变为少年的分水岭,是自信心培养以及意志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了产生巨大变化,不少孩子不能及时适应,使他们在学习中碰到许多困难和挫败。
如果这些挫败持续累积,孩子便会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会偏向悲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降低对自己的期望,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
作为家长,只有透彻了解“三年级现象”才能合理应对它。
如何有效应对“三年级现象”
作家莫言曾经坦言:我接触过数百位优秀的父母,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费尽心思。
为帮助孩子和家长顺利度过“三年级滑坡”这个转折点,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
在他的课堂上,不存在教案。
因为他发现所有孩子的思路都不一样,一味教他们现成的方法只会让他们“死记硬背”根本吃不透知识点。
所以他的课堂永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传递课本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分母。
接下来他就会将孩子进行分组并布置一道题目,让孩子自己尝试当“小老师”将自己理解的分子分母、它们的关系和解题思路讲给同学听。
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再是固定的记忆、刷题、的模式。
并且小组中的讨论氛围,让孩子产生竞争心理,更容易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比如:连长要带着10名战士过河,过去了5名,还剩几名?
如果没能准确理解题意,答案会是:10-5=5。
但实际答案是:10+1-5=6,还有6名战士没有过河。
3、思维方式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
斯坦福大学教授德韦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她让一群10岁(三年级左右)的孩子,尝试解决一些对他们稍微偏难的问题。
面对难题,一种孩子反应非常积极,喜欢,这类孩子拥有的是成长型思维。
另一种孩子则认为,这么难的任务一定完不成,感觉挫败又沮丧,这类孩子拥有的是固定型思维。
不要让孩子只是赢在死记硬背,更应赢在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才能“成就”孩子一生。
写在更后
“三年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三年级”时的状态。
与其在泥泞中蹒跚前行,不如在坚定中踌躇满志。
“三年级”的那道坎,更终只会变成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孩子
《孩子》讲述的是20岁的布鲁诺和18岁的索尼亚,靠索尼亚的津贴和布鲁诺手下的小偷们生活。索尼亚刚刚生下了两人的孩子吉米,而布鲁诺过惯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只关心钱的日子,他该如何做一个父亲呢?这个新生儿的到来比预料的情况要复杂,布鲁诺很难接受父亲这一新的身份。电影《孩子》再度摘取了金棕榈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