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三观,妈妈是更能左右孩子行为的人
现代人更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语是“三观”简单来说,就是看待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三观也很重要,尤其是妈妈,她们比爸爸离孩子更近,她们的三观深深影响一个孩子成长。
很久以前,看过这样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
有个商场的娃娃机没有上锁,一个小男孩不懂事,自己从里面拿娃娃,一旁的妈妈没有阻止,反而用身体掩护孩子,于是孩子又拿了三个娃娃。
每次听到这样的故事,内心总是忍不住叹息。
孩子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很多就是从在处事方式中学习而来,他们把从妈妈那里学到的对生活的评判标准,用来判断是非对错。
三观不正的妈妈,更容易带偏孩子。
金庸先生笔下侠客有很多,郭靖是很特别的一位。他的身上不仅有着侠义精神,而且忠厚善良,心怀家国天下。
郭靖的正义,是因为他有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
郭靖的母亲李萍,没有教给儿子任何武功,但从小教育他忠君爱国,并且教给了他忠厚的品性。
李萍临终前教育郭靖:“人生百年,转眼即过,生死又有甚么大不了?只要一生行事无愧于心,也就不枉了这人世走一遭。若是别人负了我们,也不必念他过恶。”
李萍极正的三观,决定了郭靖长大后的人生走向。
中国有一句古话:上梁不正下梁歪。三观不正的父母,迟早要为自己教育的失败买单。
作恶多端的杨康就是更好的例子。书中有个细节,穆念慈比武招亲,杨康赢了却不想娶她,母亲包惜弱没有苛责他没有担当,只是轻飘地说:
“你这样胡闹,你爹知道了倒也没甚么,要是给你师父听到风声可不得了。”
他的母亲从不教他家国大义,也不教他是非对错,一味纵容孩子,杨康就这样走上歧途。
三观不同的父母,对同一件事应对方式不同,养出来的孩子性格和德行也会不一样。
妈妈是更能左右孩子行为的人。三观正的母亲,能及时将孩子拉回正道,反之,孩子则会越走越偏。
古往今来,那些品德优秀的人背后,往往站着一位三观很正的母亲。
这些妈妈,很多也不是学历很高的知识分子,她们大多平凡且普通,但却很重视孩子品德的教育。
东晋时期,有一位名将名为陶侃,曾经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过赫赫战功。母亲湛氏,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
陶侃幼为孤子,家境贫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养陶侃读书。
在教子上,陶母一直教育儿子清白做人。
有一次,陶侃曾在浙江海阳做县吏,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一次,一位下属送了一坛腌鱼给陶侃。
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一生贫居乡间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这一坛鱼鲊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你现在是官吏,拿官物送我,不但不能让我高兴,反而增加我的忧虑。”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腌鱼和回信,马上就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他下定决心,遵循母亲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
一个在孩子身上,清楚地折射出家长真实的三观。三观,往往奠定了孩子品行的底色,让孩子在人生之路上走得踏实、稳当。
中国还有个很有名的谚语故事“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故事讲得是柳家庄有位母亲带着孩子去到货郎担上买针,孩子偷偷拿走一根。回到家,母亲开心坏了,连连夸赞孩子聪明。
长大后,这个孩子去偷金银珠宝,失手,被判了死刑。
行刑前,他借口想见母亲,见到后一口咬掉了母亲身上的一块肉。
他心痛地说:“娘啊!我小时一偷针就管教我,我怎会走到这步天地!”
母亲扭曲的价值观,害了这个孩子一生。
一个三观不正的母亲更容易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两种:
第一,孩子更擅长的事情就是模仿,他们在模仿大人的行为中学习,并且在纵容下,行为逐渐偏离轨道,对之后的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
比如在水果摊,孩子在旁边拿起一个李子左看右看,妈妈看到也不阻止,顺势塞进孩子口袋。等到长大了,这个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爱占便宜的概率也很大。
第二,有的孩子在学校里已经学习了道德和规则,回家看到父母做出没有道德、不讲规则的事情时,他们内心是迷茫、分裂和羞耻的。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有一个三观不正的父母是怎样的体验?
150多个回答都在倾诉自己的经历,他们看到父母的不明事理,内心也饱尝痛苦。
孩子生下来是一张白纸,他们通过学习和观察形成自己的人生态度,妈妈对待世界的方式都会被孩子记在心里。
有一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自己能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
只有当父母先端正自己的观念,孩子未来才可能行得正,坐得端。
三观正的妈妈,不用过于担心孩子会变坏。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孩子
《孩子》讲述的是20岁的布鲁诺和18岁的索尼亚,靠索尼亚的津贴和布鲁诺手下的小偷们生活。索尼亚刚刚生下了两人的孩子吉米,而布鲁诺过惯了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只关心钱的日子,他该如何做一个父亲呢?这个新生儿的到来比预料的情况要复杂,布鲁诺很难接受父亲这一新的身份。电影《孩子》再度摘取了金棕榈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