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居家时光谨防亲子关系隔离

平时不少家长自责陪孩子时间少,跟孩子沟通不够。居家学习期间,全家人长时间朝夕相处,让家长回归了“第一任教师”的角色。然而,一天24小时同在一个屋檐下,有些家长开始看孩子不顺眼,为孩子的松懈状态感到焦虑;很多孩子也很苦恼,觉得自己没有了空间,有心里话愿意跟同学网上聊也不愿意跟家长说。很多家庭产生了关系隔离,亲子双方都身心疲惫。

其实,生活即教育。疫情带来危机和困境,也提供了思考、发现、学习和探索的契机。居家隔离的时间,恰恰是与孩子亲密交流的好时光。若要建立成熟而相互独立的亲子关系,就需要家长先让孩子看到自己在危机中的清醒和坚强。家长情绪稳定,能让孩子心理和情感上有依靠,激励孩子保持情感上的平静、稳定和坚强。

同样是面对挫折,为什么有些孩子选择了退缩和放弃,而有些孩子则勇敢面对并获得成功?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通过多年研究发现,那些可以克服严峻挑战、不向困难屈服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与父母、看护人或其他成人保持着至少一种稳定忠诚的关系,身边至少有一位支持鼓励他的父母、看护人或其他成人。

这种稳定忠诚的关系,能针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及时回应,给予支持,提供保护,从而减少孩子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干扰。这种关系同样有助于培养诸如计划能力、监督能力和调控能力等关键能力,从而让孩子对逆境或顺境做出适当的回应。

居家防疫期间,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生活没有规律、松垮懒散、电子产品不离手的生活状态,恨不能马上把孩子送回学校,让老师替自己管理。但是,很多家长自己也颠覆了平日的作息习惯,对自己无法掌控的无计划、无规律生活充满焦虑情绪,于是通过挑剔孩子发泄出来,甚至导致亲子关系隔离。因此,家长和孩子要共同梳理自己的情绪,做好心理健康防护。

建立稳定忠诚的亲子关系,前提是接纳彼此的情绪,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告诉孩子恐慌和担忧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和孩子一起关注疫情信息但不要过度负载,控制接收信息的时间和渠道,过滤谣言和不实信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压力,使家庭成员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曾国藩曾经说过,看一个家族兴败,只须看子女是否早起、是否做家务、是否爱读书。家长要带头规划家庭生活,全家一起动起来,按照平时上学的时间和规律安排作息,并鼓励孩子结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校的课程合理安排自主学习。充实的生活,规律的作息,适当的运动和娱乐,能减轻生活的无聊感,增强心理防护能力,也为开学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难得这么多亲子相伴的时光,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平时想做但是没有时间去做的事情。比如和年龄小的孩子玩职业扮演游戏,让孩子做主持人、评委等各种角色,锻炼孩子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年龄大的孩子一起畅想未来,上网查询孩子向往的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商讨;还可以一起听听舒缓的音乐,欣赏网上博物馆的名画,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的娱乐活动,能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对未来充满期待,也让一家人的心贴得更近。

家长都希望孩子有责任感、有上进心,而培养社会责任感就体现在家庭生活的点滴日常中。很多家长忽视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无视孩子对家庭有所贡献对成长的重要性,相当于剥夺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作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此次疫情,无数医护工作者舍小家、顾全局,正如有位护士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也是普通人,也有对死亡的恐惧。但是既然干了这一行,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在病人面前,我们就得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的责任和担当,就是对孩子更现实的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引领。

全民动员的防治疫情过程,将祖国、国际、社会、责任、价值观等原来孩子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非常具体形象。家长们要不失时机地告诉孩子,责任有大有小,待在家里做好防护、安排好作息和学习,就是尽到了责任。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也是尽责任,比如给家里的物品消毒、擦地板、帮厨、整理房间、独立做一顿饭等,都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生活自理能力。

当然,消除亲子关系隔离,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还有一个诀窍是沟通交流时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多倾听孩子的所思所想。稳定忠诚的亲子关系中,倾听比说教更有用。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三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09日第9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