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互为显示器 折射居家学习的价值

这次疫情导致中小学生长时间、大规模地居家学习,与国内外家长自愿选择的在家上学有本质不同,主要特征是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强干预。“毫无准备”和“时间长”这两个要素,加上“在家”和“学校强干预”这两个特征,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行动研究,家长、学生、学校、社会都成了互为映照的多元显示器,显示出各种“症状”。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和反思,这次大规模居家学习的经历,则可能会对未来产生积极的改变。

家庭成员长时间宅在家,同时伴随着任务性工作,大人要在家上班,孩子要居家学习,首先折射出的是亲子互动模式。民主型的亲子互动模式大概率会相处融洽,家长和子女会互相尊重、支持彼此的工作和生活;权威型的家长很难控制自己时刻监控孩子的欲望,会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与孩子的学习、生活之间造成冲突;溺爱型的家长大概率会培养出缺乏社会情感的孩子,即孩子对他人和社会事务乃至家庭成员缺乏关心的意识和能力。

当然,孩子的年龄不同,表现状态会有较大差别,但亲子互动模式的影响都是显然的。尤其在权威型互动模式下,孩子要么逆来顺受,要么较早进入青春期,跟家长处于斗争状态。所以宅家期间家长更重要的态度是心平气和,不管情况多么让人头疼,都要明白孩子不是一朝一夕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

孩子居家学习的状态,还向家长显示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平时孩子到学校上学,教师和家长各司其职,互相支持,多数时候相安无事。现在孩子居家学习,很多家长(尤其是小学生家长)跟孩子一起看直播或录播的视频,教师如何讲课、给学生布置了怎样的学习任务,家长都有了仔细观摩的机会。

如果教师的讲课是灌输式的、录音机式的,所布置的作业有效性差,学生过于被动,就必须依靠强大的自制力才能长时间专注地学习。那些自身受教育程度较高又关注孩子学习品质的家长,经过一段时间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作业布置以及孩子的反馈方式等的研究,基本上就理解了孩子一直经历的是怎样的学习过程。这种切实的观察和理解,对疫情结束后的学校教育来说,会是一把双刃剑。

同时,孩子也在家长面前充分显示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忽然有机会长时间观察孩子是如何学习、如何与老师和小伙伴互动、如何与家庭成员沟通的,皆有助于家长调整对孩子学业水平的预期。

当然,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也纷纷向教师、家长和学生抛出橄榄枝,或提供免费服务,或提供超值服务。他们的硬件和软件水平都在这次大规模居家学习期间受到考量,估计经此一战,少量会成名,多数会暴露其根本上的不足。

对学校而言,校长和教师可能更应该反思的是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的漏洞。过去几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育研究语境中高频出现,到底怎样才算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用什么途径培养这种能力,这次庞大的居家学习实验提供了深刻反思的机会。

对家长而言,更难的恐怕就是亲子关系了。其实,亲子互动方式是跟家庭互动模式以夫妻关系为核心互为表里的,孩子的特点体现着出生以来日日夜夜与家庭互动的结果。如果家长一直怀揣过高的期望,投入过高的财力和精力在孩子身上,忽视(或者假装忽视)自理能力、服务意识等同样重要的能力,这段时间恐怕开始后悔自己的投资配比效果,会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否恰当。

学校和家长需要共同反思的是自身的局限性,如果不重视成长需要孩子自己去体验、去探索,过多代替孩子,那孩子就成了笼中的小鸟,对飞翔的渴望和飞翔的能力都会大打折扣。这次居家学习的实验,也许能帮助教师和家长下定决心往后退一点儿,给孩子更多自主空间和机会。

教育机构也许能痛苦地意识到,若不在课程研发上下功夫就没有很长的赛道,利用甚至制造家长焦虑、简单复制公立学校的教学方法,则没有机会发展壮大。从现在到未来,只有聚焦一些新理念下的新策略、方法以及相应的学习环境构建,才能获得下一步的发展空间。

危机时刻,总有人穿透迷雾,思考更多。理念是行为的源头,就如著名的课程理论专家威廉·派纳所说:“行为之源的转变意味着行为本身的改变,于是实践就被改变了。”这次长时间居家学习引发我们反思,成长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孩子在多数情况下终将走向平凡,我们应该如何重新与孩子相处?所有的家长、教师和校长能否更多用慈爱的目光注视孩子,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关心?我们能否更理性地给孩子更多机会去探索未来至关重要的谋生态度和能力……让我们乐观地期待。

(作者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中国教育报》2020年03月19日第9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