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教育的教育价值剖析
你觉得90后是怎样的一代人?
因为自己是90后,所以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用我以往的意识处理,消极皆是误判,不具代表性,积极才是中肯,可是这一并无任何理性处理过的feel,终于还是被一篇文章中的这样一段论述所打破。
昨天在知网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应试教育导向使学校体育的地位不断下降,导致90后出生的青少年出现体质差、体重超标、视力下降、动手能力差、严重缺乏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环境及及社会的适应能力不足等等问题。”
这段评价,可谓是句句扎心,我不知如此评价到底能恰当的描述多少90后个体,但能肯定的是这些问题的确是我们应该去尽量避免的。是的,在升学竞争压力下,学校教育过多的服务于考试,学校教育的很多“粉丝”家庭教育,自然也是支持的学校教育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难道“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就真的无法改变了?我们的孩子依然要被体质差、严重缺乏心、动手能力差这类词语吗?
社会教育是人类发展的主轴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曾说过: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就是哲学。将这句话引用于描述教育类型,学校教育对应科学的部分已是毋庸置疑,家庭教育由于受家族场域的影响较为深刻,主观的或存在错误的意识观念在家庭教育的传承中往往会受到伦理学的庇护,所以神学的部分对应家庭教育,体现了更终所呈现结果的不确定性。而这片无人之域的哲学,则对应的是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多元复杂的,它涵盖了科学(学校教育)的一切知识,也抽象融汇了神学(家庭教育)在构建人与人共存观念下的社会意识,它不但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也助力着人类在文化领域的拓展。可以如是说,社会教育(哲学)是人类发展的主轴。
营地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体现发挥着其独特的教育功能
营地教育的理论基础是西方教育家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杜威的“在做中学”经验教育理论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育要具备情境性、综合性、开放性与生成性、自主性以及体验性,教育过程应该是遵循“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从而得到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成长成功,教育学中将这种课程称之为“活动课程”与目前学校中普及的“学科课程”相对应。
言至于此,可能大家会想,听起来活动课程更具优势,为什么却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呢?笔者认为,是因为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公立性、普及性)这一母体中很难开出鲜艳的花朵,活动课程是以一个个独立的活动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专业性和性保障并不是活动课程的优点,同时课程评估难度大,教师专业能力要求高。然而学校教育中实施的“学科课程”更偏重于学生专业领域学科知识的积累,客观便捷的评估内容和方式以利于甄别、选拔,故对于学生软实力的培养就需要其他教育类型来辅助。
营地教育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营地教育起源于美国,并在美国有150年的历史,有调查显示美国每年超过1000万的儿童及青少年在参加营地活动的过程中自身技能得到成长和锻炼。96%的美国孩子认为夏令营对于他们的成长有益,通过与大自然接触,学习各种生存技能,增加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领导和团队精神,锻炼自我独立性。
营地教育的教育价值剖析
在三种教育类型中,家庭教育是更为复杂和多变的,家庭教育不仅传承着历史文化沉淀,也具有家族主观意识形态,同时还受家庭生活环境的客观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是以社会为背景的,这也就是所谓的社会教育主轴运转力量。户外营地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客观体现,它所展现的教育内容正是社会关于教育的思考以及如何联动家庭教育的思考,人终将走入社会,社会也终是家庭教育的直接影响者,家庭无法逃避在教育方面的缺失,却可以正面接受社会教育的弥补,譬如,孩子们在营地中与伙伴们共同学习和生活,进而学会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可以说户外营地课程是在社会中开展,是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的一个缓冲区,思考区。
户外营地教育于学校教育的价值是突破量化、回归本质、唤醒内心,对于家庭教育的价值在于借助社会教育母体为家庭教育搭建公信力体系。综其户外营地在衔接家庭、学校教育的价值,就是为人与人搭建和谐共存的桥梁,为社会注入创新发展的动力。
---- END ----
简介:张丽三,笔名林栀,女,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曾任中学教师,教学成果优异。在北京纽波特儿童研究院做课程设计,参与编写《儿童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手册》目前为尼尔卡普营地教育敦煌营营长。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营地
军队扎营的地方野营的场地在野外宿营前首先要解决的是选择合适的地点。
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