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多家媒体开辟陈钱林说家教专栏,居家防疫,补什么习惯

近日疫情凶险,大部分家庭都已经闭门不出,亲子相处时间陡然增多,家长对孩子身上的优点与毛病也看得更清楚。因此这段时间也可以算是家长们陪伴和观察孩子、反思家庭教育的好时机,是为孩子补上家庭教育不足的好时机。

家庭教育,重中之重是习惯养成。习惯是健康身体的根基,也是性格、情商、能力、健全人格的根基。曾有教育家把好习惯比喻为银行存款,可以让人一辈子享受利息。习惯教育有关键期:幼儿阶段是黄金期,小学低段是白银期,小学中段还可以有所作为,等到青春期再抓习惯养成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甚至木已成舟于事无补徒留遗憾。

习惯教育如此重要,家长对此却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家长们有的是认识不足,有的是方法缺乏,也有的是忙于工作抽不出时间。这段时间亲子相处时间长,正好可以补补孩子的习惯教育。

补什么习惯?

一是健康习惯,如卫生习惯、饮食均衡习惯、运动习惯、作息规律习惯、保护视力习惯等。

二是做人习惯,如自信习惯、感恩习惯、自理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等。

三是学习习惯,如听说读写习惯、探究习惯、思考习惯、勤奋好学习惯、自学习惯等。

习惯教育,难点在方法。对他人有用的方法,不一定就适用自己家孩子;昨天有用的方法,不一定今天也有用。那么,如何找到好方法?

1. 了解习惯养成规律,提高家庭教育针对性

家长要了解“知、情、意、行”的习惯养成规律,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知”关键在于把习惯要点讲明白。比如:防疫要求勤洗手,那么到底怎么洗?什么时候洗?怎么才是“勤”家长要梳理要点。孩子毕竟是孩子,家长说了不等于孩子就听懂了,听懂了也不等于就会了,因此家长要有耐心。

“意”指的是意志努力。习惯的养成,重在坚持,坚持需要毅力。

“行”就是一个个实际行动,这一个个看似平常的小行动,更终形成了好习惯。

“知、情、意、行”的规律,意味着教育是很复杂的艺术,再加上孩子的个性不同,所以习惯教育并非易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不断强化;坏习惯的改变,更需要长期努力。缺乏耐心,简单说教,都不是好的教育。

2. 恰当使用奖惩手段,重点评价其努力程度

习惯养成过程中,家长的评价发挥着重要影响。评价是一门艺术:评价要客观,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模棱两可;评价要及时;评价要多元分析;评价要一以贯之,不能朝令夕改;努力取向评价胜过能力取向评价。

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尊重与要求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奖励与惩罚相结合。表扬不嫌多,批评要精准;表扬可以公开,可以夸张,而批评则要尽可能地避免伤害孩子自尊心。在我家孩子小时候,凡孩子犯了错,我常常选择关起门来教育;当孩子承认错误决心改正,就可以打开门表扬了。

意志努力是有难度的,所以,必要的奖惩不能少。更好的奖励,是让孩子获得荣誉感,精神奖励比物质奖励更有价值。对屡教不改的孩子,惩罚不可少。惩罚不是体罚,剥夺孩子荣誉的惩罚是首选。惩罚之后,家长要让孩子有一定时间的情绪体验,事后要辅助合适的补偿赏识,这样孩子才会有更深刻的情感触动,才会有更好的意志努力。在孩子们的幼儿时期,我曾为他们设计了“100个好”评价:凡表现进步的,加几个“好”凡表现不佳的,减几个“好”达到100个“好”满足孩子一次合理的需求。

3. 从他律到自律,让孩子执行自己制订的计划

孩子的习惯养成,都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靠父母盯着;自律,让孩子懂得道理,自觉遵守规则。自律当然比他律好。

关于家庭教育,我的核心思想是“自律、自学、自立”“自律”摆在首位。让孩子自主决定自己的事,是培养孩子自律更常用的方法。比如:我要求孩子讲卫生,具体怎么做,我会让孩子自己定。其他习惯要求也一样,宏观上我提出要求,具体怎么做,大多由孩子自己制订计划。大多情况下由孩子自己申请,并且要讲清理由。我在给孩子们做“100个好”的评价时,都会加减几个“好”让他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评价,这是在引导孩子反思。孩子反思多了,对规则就越清楚,也就越自律了。

陈钱林,全国知名校长,资深家庭教育专家。现任广东顺德碧桂园实验学校总校长,原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浙江省政府第八届督学。悉心于家庭教育研究,龙凤胎孩子均获世界名校博士学位。曾在多家媒体开辟“陈钱林说家教”专栏,专著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行!入选“2015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

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

习惯

习惯是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事实上,广义的习惯不仅仅是动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会风尚性的,还包括人类所有的优点。甚至包括“善良”“仁爱”这样永恒的主题,也需要进行不断修炼,才会真正化为行动性的习惯。好习惯要在生活中培养、好习惯要在实践中培养、要抓住教育的关键期、好习惯要培养,坏习惯要纠正等。科学证明当一个行为或动作每天都做,坚持21天,那么它就会变成一个习惯,如果持续了90天,那它就成为了一个不容易改变的习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