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天赋优势 成就人生使命

  

  

做父母的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你今天从事的职业跟你儿时的理想有关系吗?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的话,你认为多大程度上发挥了自己的先天优势禀赋?

在中国教育家庭教育公开课“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的直播间,家庭教育图书《我不要巧克力味儿的苹果》的作者丁丁和中亲联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靠谱父母研习社创办人、《孩子可以玩着长大》的作者陶勇,共同探讨家长该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优势,如何找到发现先天禀赋、通往人生幸福的路径。

“不能强迫苹果树 开出樱桃花”

“不能强迫苹果树开出樱桃花”,是芬兰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在2016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上分享的芬兰谚语,跟丁丁在《我不要巧克力味儿的苹果》中提倡的有机养育如出一辙。丁丁说:“中国有句古话‘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把人比喻成植物。植物就有自己生长的内在规律,非要把苹果的种子养育出樱桃,显然是不可能的。”

丁丁认为,芬兰的基础教育之所以“领先全球”,有很多可取之处,其中一点就是擅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找到优势,充分发挥其独有的潜质。“如今快节奏的教育和生活,家长和学校恨不得用一个统一的模板来塑造孩子,不知不觉中被急功近利的心态带偏了。”

如果樱桃的市场“行情”明显好于苹果,家长就会期待自己家苹果树开出樱桃花吗?陶勇接触过的家长非常多,他直言道:“想让苹果树结出樱桃的家长特别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才市场上更超值,这个期望是美好的,但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一定的先天禀赋来到这个世界的。家长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就是让一棵苹果树结出更好的苹果。”

孩子毕竟有很强的可塑性,强迫苹果树开出樱桃花,某种程度上像是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进行人生规划,改变他的人生,会有什么危害吗?

“有危害,家长很焦虑,孩子被扭曲。”陶勇说自己经常遇到这样的父母,他们把孩子想简单了,认为爹妈让孩子努力学习,孩子就能够做到。他说:“孩子的可塑性是基于儿童的本性和规律发展而来的,我们不能违背本性,人生规划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才可以实现。”

在丁丁接触到的案例中,越是人口密度高、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家长越容易焦虑。

如果家长认识不到孩子的先天优势在哪里,自己的控制欲又强,就会错误安排孩子的人生,这种情况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更容易发生。丁丁认为这种情况很常见:“很多孩子对自己的天赋优势也不了解。有的是按照父母的意愿被动选择,有的可能是随大流报了自己不了解也未必符合自己兴趣的热门专业,只是觉得会比较安稳。”

令人痛心的,是孩子没有任何发言权,由父母直接安排的家庭。经常有父母向陶勇求助,孩子不努力学习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孩子听话学某种专业?陶勇认为,没有禀赋的支持,没有对未来的憧憬,一个人是很难出成绩的。“有些孩子确实听从了父母的话,但学习意愿和学习效率很低,学习成本很高,更后也没有结果。”

家长怎么知道孩子是“柠檬”还是“苹果”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先天禀赋,有的像柠檬,有的像苹果。如果说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柠檬还是苹果,当然会尽力帮助他成为更酸的柠檬、更甜的苹果。可问题是,家长如何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柠檬还是苹果呢?

陶勇认为,家长的观察很重要。“当孩子有动手操作能力的时候,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足够丰富的环境,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东西。家长要在生活中细细观察,了解孩子喜欢做的、擅长做的以及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做的事情。这些事情,就是孩子的禀赋所在。”

丁丁深有同感地分享了澳大利亚莉·沃特斯博士的优势性育儿理念。当孩子在某一类事情上同时出现以下三个特征时,就说明这可能是他的优势性领域。第一,孩子经常做这类事情;第二,这类事情孩子做得比别人更快更好;第三,做完这类事之后孩子不觉得累,反而可以获取更多的能量。当孩子做的事情能够同时满足这三点,就说明这可能是他的优势所在。

陶勇还提到了孩子敏感期问题。在不同阶段,孩子的兴趣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孩子在某一阶段表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家长可以尽量满足孩子尝试和体验的需求,继续观察,不要轻易快速地下结论。“不要看到孩子喜欢钢琴就去学钢琴,喜欢架子鼓就去买架子鼓,让孩子多尝试、多体验。”

对于有的家长反对孩子玩游戏、追剧、看抖音,陶勇认为,玩游戏和看抖音除了可以打发时间,也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丁丁也认为孩子通过哪种介质消磨时间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比如孩子看什么样的视频?玩什么样的游戏?家长有没有给孩子提供足够丰富的选择?

丁丁说:“如果孩子玩的游戏都跟画画和创造有关,这孩子很有可能在创造方面有一定的禀赋。”她旅居迪拜多年,发现国外的家长不反对孩子玩网络游戏。“这是历史的潮流,无非是在虚拟世界去表达自我。但是我会控制孩子玩儿的时间,我不希望他24小时都在虚拟世界里,他也需要跟真实世界打交道,也要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所以我们规定每天有两个小时的屏幕时间,包括作业和游戏。过了这个时间,屏幕就会锁上。”

发现先天禀赋是构建自我价值的路径

焦虑,俨然已经成为时下中国家长的标签。在家长群体普遍焦虑的时代背景下,也有一些沉得住气的、不被裹挟的家长。他们是如何做到不焦虑的?

陶勇认为男性家长比较沉得住气,不会因为孩子考多少分、出什么事方寸大乱。在陶勇看来,这不是不对孩子负责任,而是男性的关注点通常不在于细节而更多是宏观层面的。“一次考试考砸了或者被老师告状了,妈妈可能觉得天塌下来了,爸爸却不为所动。所以说父亲要多参与育儿,男人的格局和关注的广度,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家庭的焦虑。”

丁丁说自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渐不焦虑的。她认为人生更难的部分不是高考,不是解答别人给你的问题,而是提出问题。很多成年人之所以中年危机、抑郁、迷茫,是因为他提不出问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更无从解答。“人生的问题并不是来自每一次考试和每一件小事。当我明白了这一点后,我就不焦虑了。”

现在很多家长都赞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孩子的多元智能长短不齐,不可能像扇叶一样整齐。补短教育和扬长教育会有什么不同的后果?

“我绝对主张扬长教育。”丁丁强调说,“人的时间、精力和情感都是有限的,为什么要把时间花费在不擅长的事情上呢?”陶勇补充道,假如孩子数学不及格,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在学数学的过程中遭遇了痛苦的学习方式。“家长要解决的是孩子如何找到学习数学的感觉,这不是知识上补短的问题,而是解决心态或情绪困扰的问题。”

很多读者认同有机养育的理念,但是却做不到,症结在哪里?丁丁说:“有机养育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把孩子当机器物件。很多成年人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抱怨父母给自己造成了阴影甚至伤害。其实父母要意识到,我们现在就在创造孩子的原生家庭,尊重孩子的个性才能不给孩子造成伤害。”

陶勇提倡“孩子可以玩着长大”,认为人的先天禀赋被发现、被认可、被释放,就是自我价值被构建的过程,是一个人通往幸福的路径。丁丁认为,一种幸福如有钱、有势,是浅层次的愉悦感,另外一种幸福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是深层次的、超越物质表面的。“我认为要实现这种深层次的真正的幸福,就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知道自己是谁,实现更深层次的自我价值。”

“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有使命的。”陶勇认为,人生更重要的使命是发挥潜能、掌握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存。“父母要发现孩子的使命,发现我们的孩子究竟是酸酸的柠檬还是甜甜的苹果,帮助他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父母给孩子更好的帮助和礼物。”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12日第9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