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女儿的一颗星星
一次我和女儿晚上散步,天清气朗,群星闪耀,我不由自主地抬头仰望星空,转头问女儿:“你喜欢星空吗?”女儿的眼睛开始泛光,略作沉思后,她好像自言自语,又好像在回答我:“星空里有星星。我好喜欢星星。尤其是星光闪烁时,就好像眨着眼睛回应我……我刚上小学时,曾经也喜欢仰望星空,跟星星诉说我心中的秘密。”
听了她的话,我想起了女儿刚上学的一件事。因为上学早一年,再加上本来动作就有点儿慢,女儿在班级里和别的小朋友相处起来有点儿困难,甚至有时候会“受气”,但她从来不告诉我。
有一天下小雨,女儿放学回来时裤子后面一屁股的泥。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坐到地上了。后来,侄女对我说,是一个小男孩把女儿推倒在地上的,但她不敢让我知道。
当时我心里很不舒服,但还是没有把情绪表露出来,而是进到女儿房间,心平气和地问她:“摔了一跤,疼不疼?”她说:“刚开始有点儿疼,现在好多了。”“到底怎么了?我怎么听说不是你自己摔的?”她嚅嗫地说:“是一个男同学推了我一把,我没站稳,坐到了地上。”“他为什么推你?”“我穿雨衣时碰着他了,但我不是故意的,也跟他道歉了,可他还是推我。”“那你为什么不跟妈妈说实话呢?”“我怕说了您会生气,还怕您告诉老师,老师肯定批评他,我怕他之后还会欺负我。”我又问:“那你之前‘受气’为什么不告诉妈妈?”她把头低下来,声音变得很低,说:“看见您那么忙,不知道该怎么跟您说。您有时候不在家,我也没法跟您说。”
听了女儿的话,我深感自责和羞愧,并且不断反思:当侄女第一次告诉我女儿在学校被欺负时,我就应该多关注女儿,让她感到无论什么情况下,妈妈都会和她站在一起。她正处在对小学学习、生活和环境的适应期,而我正攻读硕士学位,对她的关注度减少了很多,甚至不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陪伴在她身边,自然增加了孩子的无助感。我是一名教师,竟然忽略了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心理需求。孩子就是孩子,她需要一个和她心灵共通、共鸣的人陪伴着她一起成长,这样她才有安全感、归属感。
反思之后,我拉着女儿的手,满怀歉疚地对她说:“妈妈向你道歉,没有及时关注你的情绪,没有更多地陪伴你,让你受了这么多的委屈。关于今天的事情,妈妈想告诉你的是:要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勇敢面对、合理解决问题。今天的事情我会告诉老师,必须找个解决的办法,不仅是为了你,也为了其他同学不再受欺负。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不要因为这件事影响你的心情。”女儿再次点点头,语气十分坚定地跟我说:“谢谢妈妈,我记住了。”
从那以后,当女儿面临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告诉我。我除了从容地接纳孩子的问题,还和她一起面对、一起想办法解决,让她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成长。更主要的是,让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存在感、被关注感,无论什么时候都能感觉到:妈妈一直都在,从未走远。
再次仰望星空,它依然是那么迷人、那么深邃。我真想努力地做女儿生活中的一颗星星,让她在黑夜里看到星光闪烁而不迷失方向;当她抬头眺望远方时,能因为星光指引而对生活充满希望;当她用心灵与星光对视时,能找到自己心中的光;让她带着这份光去生成能量、发出热量,并带着这光和热,奔向她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28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