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校园欺凌的10个必答题
校园欺凌非常普遍,远比你想象的更复杂,不可轻视。
1.什么是校园欺凌?关于校园欺凌的一些界定,比如经常的、恶意的、蓄谋已久的,听起来像法律概念。但校园欺凌本身不是法律概念,而是一种不对等的攻击行为,体现在力量的不对等、地位的不对等(如班干部和普通学生)、年龄的不对等,还有隐藏的情绪的不对等。欺凌者在欺凌时有获胜感,而被欺凌者感到特别痛苦羞愧,这种情绪的不对等,是欺凌中常见却又不容易被人注意的现象。
2.哪些是欺凌行为?第一种是身体欺凌,比如打、推、骂、掐、揪头发、绊倒、扯你的衣服;第二种是言语欺凌,起外号、嘲笑、说粗话、颐指气使、叫嚣、奚落、讲脏话、叫你父母的名字、说闲话侮辱人等;第三种是关系欺凌,是更不容易发现也是更残酷的,包括排挤你、鄙视你、嫌弃你,联合一群人对付你,恶作剧,骚扰你、歧视你、孤立你;第四种是财物欺凌,比如抢你游戏机、“借”你鞋穿几天;第五种是新出现的网络欺凌,比如说在网络上传播你的隐私,传播谣言攻击你,“人肉”你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信息等。
3.哪些人容易成为欺凌者?有力量者,人高马大;有权力者,一般是班干部;学习失败者;自我中心者;情绪不稳定者;感情麻木者;再有就是有钱者、好嫉妒者。欺凌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许多欺凌者原生家庭就有家庭暴力,父母有恶习甚至反社会行为。
4.哪些人容易成为被欺凌者?残障者、家庭贫困者、转校生,特别是有外地口音的转校生,几乎都会受到欺凌;不受老师喜欢的、学习失败的、行为举止怪异的、不拘小节的;不善表达的、性格自卑的、没有朋友的;个性小心谨慎、敏感安静顺从的;身材矮小的、性格倔强的、举止张扬的;炫耀财富的,形象或着装特别的,也容易被欺凌;更后是学习优秀的,欺负优秀者会让学习失败者找到成就感。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沟通能力差,即使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也说不出来,默默忍痛,不会表达,是受欺凌者常见的被害性心理特征。
5.欺凌的后果是什么?被欺凌会改变人的价值观。很多少年犯曾经是被欺凌者,后来变成了欺凌者。当人反复受欺凌时,会变得消极、自卑、抑郁,有的产生厌学厌世情绪,有的则拉帮结派走向犯罪。中学生的厌学85%以上和人际关系有关,有可能就是遭受了欺凌,得不到及时处理和关照,还有可能走向自杀。
6.欺凌为何不被重视?因为父母和老师并没有把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反应放在第一位。孩子说遭遇欺凌的概率是89%,老师的眼里只有10.65%;孩子说没有得到帮助,老师说已经解决了。校园欺凌发生后,更后知道的永远是老师。而父母经常跟孩子说的是“别给我惹祸”,有的父母还会打孩子一顿。于是孩子慢慢觉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说了也得不到帮助。
7.如何知道孩子受到了欺凌?孩子突然开始厌学了,成绩突然断崖式下降;身体有伤痕、衣物有污损;突然有骂人、打人等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定,因为他内心压抑了太多的愤怒;突然有偷摸行为、有自伤自杀行为,突然有不愿意上学、头疼、疲倦、发呆等情绪反应;女孩子突然交男朋友了,很可能是找“大哥”、寻求保护。
8.孩子受欺凌,父母怎么办?感受孩子的痛苦和愤怒,不断强调“孩子,这不是你的错”;了解真相,鼓励孩子不给欺凌者保密。不要去找对方的家长,第一时间找老师,不断询问处理结果。
9.学生受欺凌,老师怎么办?老师要坚持立即性原则,立即安抚受欺凌者,立即把欺凌者叫来倾听受欺凌者内心的委屈并且道歉,立即联系双方的监护人,评估是否需要心理辅导甚至专业干预。更主要的是预防为主,重塑班级文化,才能长久解决和预防校园欺凌问题。
10.欺凌产生的心理特征是什么?被欺凌者常常是群体中显得“不一样”的人,这跟青少年的不安全感心理特征有关。青少年时期,荷尔蒙快速分泌,而负责自控力的大脑前额叶皮质要到25岁左右才真正成熟,很容易发生攻击行为。如果运动不足,孩子的生理能量无从释放,加上学习成绩不好,难以找到自己的归宿感,就可能会用欺凌别人的方式获得所谓的权力感,校园欺凌就有可能发生了。
PS:相关题材电影推荐
《大象》[美];《小鬼当家》(五/七)[美];《蚯蚓》[韩];《怜悯》[韩];《白昼之夜》[日];《伤痕累累的恶魔》[日];《丑八怪》[苏]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14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