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引发孩子内在动力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家庭教育语境中,如何帮助孩子获得乐观、善良、感恩、毅力、合作、专注力、自控力等积极心理品质,养成好性格,保持积极情绪的优势,成为很多父母关心的问题。

本期家庭教育系列公开课“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请来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教授、国务院儿童教育工作智库专家李兆良,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秀茹,为家长解读什么是积极家庭教育。

挖掘孩子潜能 点亮孩子心灯

李兆良介绍说,积极家庭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上世纪末的美国,李兆良认为中国有积极教育的基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就有注重人际关系,倡导智慧、好的品质和责任感的观点,所以积极教育有本土化的土壤,清华附小、江阴中学等几百所开展积极教育的学校,成效都很好”。

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陈秀茹碰到过各种各样的案例,她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家庭里实践的不是积极教育,“更明显的表现,就是孩子出了问题,家长认为责任都在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员身上,没有他自己的问题”。陈秀茹认为:“积极教育不是逃避责任、回避问题,而是面对、接纳孩子,帮助孩子分析原因,找对原因后再想办法,而不是直接讨论方法。很多问题是如何把孩子心灯点亮,所谓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

家长勇敢承担问题,孩子形成责任意识,孩子内在的“发动机”才会加足马力运转起来。李兆良举例说,他研究过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发现那孩子从小学开始就有责任意识,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从小对自己的学业负责,长大才能对他人负责”,所以学习的事从来不用家长操心。

陈秀茹在工作中遇到过抛却父母教育责任,忽略孩子内在动机的反面案例:一个孩子网瘾厌学,父母只是一味反对而不反思,把孩子送到“行走学校”强行戒除网瘾。孩子在“行走学校”被电击之类的惩戒教育的方式管教了一年多,回来后回归正常学校,却不到一个月就辍学了。“我们的家长把孩子送给了别人,让别人来教育,忽略了家里的正能量。家长没改变,环境没改变,孩子回来后问题依然存在。”陈秀茹说。归根结底,孩子心灯没有被点亮,外力无法发挥作用。

李兆良认为:“教育不能强迫、逼迫,只能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满足需求,引发成长的内在动机。”积极心理学就是挖掘孩子的潜能,点亮孩子的心灯,激发出孩子积极的内在动力,让孩子努力成为对自己负责任的人。

培养积极品质 促进学业提升

很多家长特别看重学业成绩,一着急就给孩子报补习班,试图不断用知识把孩子大脑这个“篮子”装满,发现孩子成绩出问题就抓狂。而秉持积极教育理念的父母则着眼于长远,倾向于认为孩子的问题是暂时的,因此会帮助孩子发现问题,找原因想办法,培养孩子积极的心理品质,不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爱学习、会学习、能学习。

李兆良认为家庭教育要品格与学业并重,而积极心理品质能促进孩子的学业提升。“如果孩子拥有自控力、专注力、希望感、自信心、主动性、乐观的精神,在学习方面就有目标、有动力,遇到问题也有心理韧性和耐受挫折的能力”。

“孩子经过努力获得成功,成就感带来的愉快体验,这就是积极情绪体验。”李兆良说,“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体验可以扩展各种认知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孩子具备这些品质,学习想不好都难。”两位嘉宾一致认为,积极心理品质就像树的根须,根须健康、发达并且扎得深,学业成绩就是自然而然的果实。

陈秀茹遇到过一个孩子沉迷网络的案例,孩子常驻网吧不回家,父母阻止不了。妈妈就想办法学会玩游戏,和孩子组队联网游戏,进入游戏角色,亲身体会孩子在游戏中到底有什么目的和收获。有了共同话题后,孩子开始对妈妈说心里话,也慢慢开始回家,亲子关系慢慢破冰、好转。后来孩子考上了高中,大学上了二本,妈妈至今仍然坚持继续学习,和孩子同步成长。

“了解孩子网瘾背后内心真实的需求,积极学习,先改变自己,就是找对了方法。”陈秀茹评价说,“积极教育弘扬的是家庭教育的正能量,这个妈妈堪称典型的积极教育楷模。”

如何拥有自控力、专注力、主动性?如何在学习上有目标、有动力?如何拥有心理韧性和抗受力?李兆良认为讲千遍不如去行动,父母要示范的是用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父母养成积极思维,鼓励孩子迎接挑战,努力寻找证据支撑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积极思维”。

积极亲子沟通,成就性格优势

亲子沟通时,重要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孩子感受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从本质上说,亲子沟通不是说教,而是改变行动。更重要的也是更难的,是父母真正意识到要改变自己,改变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两位嘉宾都认为首先家长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再去处理孩子的问题。陈秀茹说:“急、爱面子、怕,这三点容易导致家长失态甚至变态。”李兆良提醒说:“家长要有好的教育心态。心态变则状态变,状态变则行为变,教育结果就变。”本该是亲子之间的双向沟通,不要变成家长单向的情绪发泄,导致沟通失败。

李兆良举了一个常见的例子:孩子委屈地哭了,有的家长立刻安慰、哄劝,有的家长马上说教、指责,“有什么好哭的,这么不坚强!”李兆良认为这两种反应都不妥,应该陪伴在孩子身边,用共情的方式接纳、认同孩子的情绪,与孩子产生共鸣、同频,然后再指导和引导,教育才有效果。陈秀茹则进一步指出:“哄劝或制止,反映的是家长自己内心的需求,考虑的是大人的面子而不是孩子的感受。这样打着爱孩子旗号的沟通,常常带给孩子的反而是伤害。”

都说性格即命运,如何养育具备性格优势的孩子呢?陈秀茹眼中的好性格就是“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积极上进,遇到问题时能调整自己的情绪”。李兆良则以美国前总统林肯为例,指出林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他永不言败的性格优势,和他母亲的积极家庭教育。两位嘉宾都特别强调“感恩”这种积极的心理品质。陈秀茹认为懂得感恩的人会更加积极进取,李兆良认为感恩会让人心存敬畏。他提到了清华附小感恩教育的做法:设感恩墙,教孩子思考感恩的事、写感恩日记、付出感恩行动等。

李兆良建议父母要学会积极归因,凡事换个角度看,学会积极赋义。比如孩子沉迷游戏,显然是孩子欠缺自我管理控制能力。李兆良说:“如果用积极赋义来解释,这个孩子做事情有专注力,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目标明确、反应灵敏、更佳匹配、物我两忘、酣畅淋漓,进入一种心流的状态。”李兆良认为,孩子通过游戏调动内驱力获得成就和愉悦的能力,完全可以迁移到学习中。

很多家庭教育问题跟父母不善于亲子沟通有关,李兆良提醒父母要用“非批判性回应”的态度,有品质、及时、具体地进行积极语言沟通。陈秀茹说,“孩子是读心而不是读嘴的,表扬孩子要真诚,鼓励要及时、具体,比如说“你今天非常努力地做了两个小时作业”,就比简单地夸“你真棒”更能鼓励到孩子。

李兆良提醒家长避免不回应或者无关回应——“没看我忙吗”是不回应,“行,行!我知道了,快学习吧”是无关回应。李兆良表示:“亲子沟通重在互动,互动次数越多越好。以共情式谈话讨论开放式问题,不给答案、不贴标签、不给结论。”谈到如何“共情”时,李兆良说,“共情不是同情、不是同意、不是模仿对方说话,而是高级形式的换位思考,有四个层面:描述事实,不评价;用“情感词”表达对方的情绪感受;提起反思,不是指责批评;明确下一步的行动措施。

现实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但运用成长性思维进行积极教育往往能找到更好的方法。陈秀茹说:“要相信孩子的力量,有时候父母讲得太多了,应该让孩子多体验、感悟。什么叫教育?教是一方面,育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实践、体验、经历、感悟。”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26日第9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