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想费心 孩子不会省心
媒体日前披露,美国“性侵大亨”爱泼斯坦诱骗和驱使一批未成年少女为高层人物提供性服务。这些少女多来自父母关系高度紧张或破裂的家庭,情感发育不足,意志缺口易被打开。可见,纵使经济高度发达、科技日新月异,人的情感发育与意志培育仍须仰赖良好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这是千年不变的铁律。
学校教育看上去似乎见效更“快”,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快得惊人,学校教育倍感不断迭代的压力。家庭教育影响和塑造的是人格、情感与意志,提供的是关乎终身成长的性格底色和人品根基,似乎效果来得“慢”,但如果有了真理性、科学性、艺术性,有了深度、韧性、温度和持续性,影响力就能够稳定甚至持续一生。
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与内在品质确有很大改善。今年暑期走红的几部影视剧,可以作为观察家长责任主体自觉水平的一个窗口。电影《银河补习班》透露出社会对于父亲角色缺失的醒悟,强化了父亲在儿子成长中的重要性,但剧中父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充当代理教师、帮儿子提高学习成绩,并未涉及父亲缺位对孩子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这一深层问题。电视剧《小欢喜》围绕高考这个“硬需求”展开全部主线,未触及家庭关系的深层走向。两部影视作品相当程度上呼应了观众的普遍认知:知识、升学、名校、学历、职业、事业、金钱是硬性的,是刚需,而情感智慧、心理成长、爱的能力、家庭关系是软性的,必要时甚至可以让道。
市场经济时代对人才学历的倚重,信息时代对知识爆炸式增长的渴求,不断放大着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各种学科补习班年复一年地大行其道,说明老百姓看重知识教育的趋势有增无减。在公众眼中,学校教育是王道,家庭教育算锦上添花,社会教育俨然传说中的浮云。即使这一代年轻家长很重视家庭教育,却常在时间、精力上深受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心理煎熬,难窥家庭教育的妙道,鲜尝美好家庭的甘美。
当下,公众对家庭教育规律和家庭独特功能的认知,亟待在深度和广度上实现突破。
深度上,要强化对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不可或缺性的认识。
心理学研究和众多深度心理个案表明,人的情感发育、人格形成和意志力的培育,都需要在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环境中进行,在榜样引导下开展,在他人的关怀中生成,这种环境的更佳选择就是健康的家庭。
生活中常见一些智商很高的人,在工作、事业和家庭关系中屡屡受挫,可见仅有理性与知识却没有情感的成长与成熟,人难以在社会关系、家庭关系、自我关系中作出明智的选择。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组织更小、更稳定、更温馨的单元,不论在传统社会的过去,还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家庭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利他性与互助性,都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家庭仍旧是培育亲密关系的不二选择。
广度上,要强化对家庭教育长久效益性的认识。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长大后更让人省心的孩子,不是功课特别好、学历特别高的,而是情感健康、情商较高、人格完善的孩子。不管家庭结构完整还是破碎,亲密关系都是父母与孩子的必修课。意识到这一点,家长就会少给孩子报几个补习班,多花时间和孩子亲密相处、持续互动、深度沟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学习动力,有更多克服困难的心理能量。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家长持续经营家庭教育,或可成为健康中国行动中费省效宏的生力军。今年7月份公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15项重大行动,其中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和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借力家庭教育。
近年来,我国心理障碍人数呈上升趋势,抑郁症患病率为2.1%,焦虑障碍患病率达4.98%,其中不少与幼年家庭环境问题和亲子关系挫折有直接关系。如果每个未成年人都有良好的家庭氛围,有温馨的父母陪伴,受到父母优秀品格的影响,很多心理疾患显然会被消除在萌芽状态。
认知更新后,实现家庭教育质量的普遍突破有三条路径。
一是舍得花时间,投入精力。古有孟母三迁,为下一代选择合乎成长目标的环境。当今社会,文化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塑造孩子良好的品格与意志,更需费时费力。堪称“史上更忙”的年轻父母,必须平衡好经营亲密关系与追求事业成功的矛盾,在家庭中营造良好情感氛围,以牵着蜗牛去散步的耐心陪伴孩子走过成长每一天。
二是直面难题,投入勇气。众多案例表明,即使是邻居、同学和老师眼中的阳光男孩和幸福女孩,也会有成长困惑、自我价值缺失,甚至有自残自杀的念头。家长必须有直面人生真相与问题的勇气和一定的教育技能,有持续的耐心,才能应对性教育、校园欺凌等世界性家庭教育难题,找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三是保持信念,投入学习。《拯救家庭》《勇于管教》等经典家庭教育作品提醒我们,家庭教育既漫长又一时看不到显性成绩,其专业性一点儿不比学校教育简单。家长必须坚信家庭教育的巨大价值与使命,坚持家庭塑造人格的独特优势。除了个人与家庭学习,还要借助学校家校合作平台、实体社区和网络社区上的互助式学习,提高效率,拓展深度,延伸长度,耐心耕耘,收获效力长久的教育硕果。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新华社国内部重大报道策划中心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9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