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若丰富 暑假不虚度

  

  

暑假长达两个月,孩子生活咋安排的?是处于自由放任、无人看管的散养状态,还是奔波于各种辅导班、培训班之间,比上学还忙?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的暑假过得平安、快乐、丰富、有意义,但要不要报辅导班?该补哪些课?怎么和孩子一起设计暑假清单呢?

7月12日,中国教育报家庭公开课“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博导、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教授李家成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一凡做客直播间,探讨当今孩子暑假安排存在的问题,并对家长如何利用社会公共资源提出了合理建议。

暑假被当成“第三学期” 有哪些弊端?

虽然两位嘉宾都久别了童年,但是提起暑假,各自都有难忘的经历。李家成把自己的暑假表述为“一段自由的、和家人在一起的难忘时光,不需要上课,没有作业”。令他更难忘的,是初一的暑假。“上了初中,父母对我的期待也不一样了。弟弟、妹妹还在读小学,我变成了在家照顾他们的人。除了做早饭、中饭,还要管他们的学习,保证不出安全事故。”这次暑假让他收获了满满的责任感。李一凡印象更深的是去姥姥家过暑假,“姥姥家在另外一个城市,妈妈假期会带我去姥姥家,表哥表姐也放假了,整个大家庭的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做游戏,可开心了”。

如今的孩子们都是如何度过暑假的呢? 据李一凡观察,现在社会快速变化,家长群体增加了许多的压力和焦虑,呈现在孩子的假期安排上,往往会给孩子安排很多课外班,而且选择上也存在着功利性和盲目性,使得家长很难判断孩子真正需要的支持、资源和外力是什么。

李一凡说:“功利性体现在家长选择让孩子学什么都有明确目的,学数学或其他文化课就要提高学业成绩,学习才艺也要有考级、获奖这样的结果或回报;盲目性则是家长不知道孩子的兴趣点在哪儿,是攀比盲从。看到家长群里别人家的孩子学编程、学武术,马上就会担心自己孩子落后,抱着模仿、从众的心态也给孩子报名。”

还有一些家长担心孩子下学期继续落后,于是不由分说把暑假变成“第三学期”,孩子基本得不到休息,有的甚至提前把下学期的课本学一遍、题目做一遍。这样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益处吗?

据李一凡观察,有些家长把期末考试成绩当成孩子暑假学习的晴雨表,“如果孩子期末没有考好,那暑假就要报班学习”。

有的家庭即使孩子成绩很好,家长依然怕落后,还会安排很多学习任务。李家成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现象,是把孩子的暑假与培训辅导在一定意义上进行了绑架。他说:“假期里要适当温故和预习,但不应该是暑假的核心和全部。除了学习,其他的生活和安排也都很重要。有许多事情是只能在假期里做的,不能缺失错过。”

利用暑假的大块时间可以补哪些“课”?

李家成认为,如今的暑假有三方面的“缺少”。第一,缺少玩伴。过去孩子们都很容易成群结队玩耍,而现在孩子们想要找到年龄相符又合适的玩伴比较困难。第二,缺少老师的指导。老师也放假休息,没有老师的介入和专业指导,两个月的暑假时光可能会造成非常大的资源浪费。第三,缺少学习意识。暑假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也需要有一定的收获和结果。

该利用暑假补哪些“课”呢?李一凡认为,暑假要回归生活,重视情境性,从抽象的学习回到经验式体验式的学习。学习不仅指学习知识,还要从做中学,学以致用,在生活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使知识服务于自我、服务于社会,“去博物馆或者科技馆等体验式的学习,会让孩子的所见所闻与自己学到的书本知识产生共鸣和连接”。

李家成补充说:“除了生活场景体验与各种文化知识的内在联系之外,假期的资源非常丰富,比如跟家人一起游戏、与伙伴交往、向长辈学习当地的方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暑假也可以释放自己的兴趣爱好,读自己喜欢的书;还可以行万里路,任何课堂都替代不了天地,不管是乡村的孩子到城市里来,还是城市的孩子回老家,地域空间的转换会带给孩子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变化。”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缺少社会公益体验,所以暑假借机给孩子“补”社会公益活动。李家成对此非常赞同:“国外对于孩子参与社区服务是极其关注的,甚至有为跨国公司服务、为国际组织筹款等活动,值得我们学习参照。”

李家成指出,现在国内的义工组织也非常发达,社会志愿者的服务非常丰富,有的地方教师和家长合作起来,带领中学生慰问老兵,关注留守儿童暑假的安全和健康。“家长还可以在自己的小区里,联合其他家长一起做公益活动。比如现在上海更流行的是垃圾分类的公益指导,为他人服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未来公民的基本素养”。

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陪孩子,孩子的暑假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李家成提出三个建议,一是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他们是孩子非常好的学习伙伴。二是团队学习。对于留守儿童、“候鸟儿童”,可以结成团队,共同做一些设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个团队委派一位家长陪伴。三是借助相关的社会公益组织。比如图书馆、阅览室,都可以成为孩子暑假交往的空间,家长可以找到不少这样的资源。

如何设计一份独特的家庭暑假清单?

如何才能让孩子的暑假生活丰富多彩?李家成基于他主持的学术项目“你好、暑假”里的相关调查和研究,给家长提出了一些可借鉴的安排。

他说,不管是出国旅行还是回自己的老家,对孩子来说没有本质区别。乡村的孩子,在家里帮爸爸妈妈看看开的超市和店铺,只要有一点儿家长的引导就会变得非常有意义。在乡村,一定要重视古村落、在当地生活很久的老人等自然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在孩子的体验里没有鄙视链的存在,熟悉的场景、陌生的场景都是孩子们可以学习的环境。孩子没那么功利,只要有大量的刺激和新鲜体验就有所收获。

对于“候鸟儿童”这样的特殊群体,李家成提醒家长可以带他们看看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用好城市里的博物馆、科技馆,带孩子看看城市的交通、人文等,这对孩子也是有帮助的。

暑假跟上学不同,没有严格的规定和束缚,正是考验孩子自我管理的时段,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李一凡认为建立规则很重要。她曾经见过一个孩子,暑假每天玩十几个小时的游戏,一个暑假近视度数涨了200。她说:“很多家长觉得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要给孩子自由,不重视规则的建立。实际上,规则跟自由并不冲突,建立规则越早越好。”

李家成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需要对每一天负责。他建议一要建立家庭会议制度。在放假初期甚至没有放假之前,家庭成员一起坐下来讨论,把规矩做在前头。目标清晰,各自责任清晰化。二要给孩子参照。同伴群体的相互影响非常重要,无论是关乎健康、安全,还是学科学习和探究,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同学做了有意义的事情,参加了好玩的组织,他也会很有动力,有利于巩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更重要的是家长的示范。家长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没有建立规则?是不是要求上进?有没有在读书?有没有在学新东西?“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每个人都要终身学习,不管是暑假还是平时,家长的言行都是以身示范,是孩子的自我教育和管理的榜样。”李家成说。

《中国教育报》2019年08月29日第7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转载自网络,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