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沉迷系统”应成为儿童节更佳礼物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督促网络服务商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能纵容游戏经营商过度逐利,诱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网络企业要进一步探索和强化技术防控的实用性,包括完善网络交易行为的监管,身份识别技术的提升,填补技术漏洞提升管护能效等措施,真正发挥自身在防沉迷上的技术优势,守好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道关口。
“六一”国际儿童节即将到来之际,各主要视频、直播、游戏等网络平台纷纷升级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优化“青少年模式”内容池。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专家表示,应尽快建立统一的防沉迷标准,以行业合力防治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各尽其责,帮助未成年人提高网络素养。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人数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学生网民占比更高(21.0%)。互联网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同时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自控力不足,容易陷入网络不能自拔。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明确强化网络保护,要求网络防沉迷系统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沉迷系统应当成为送给孩子们的更佳节日礼物。
国家网信办推出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采取统一运行模式和功能标准,在“青少年模式”下每日使用时长限定为累计40分钟,关闭站内搜索、内容分享、拍摄发布、充值打赏等功能,确保内容池更健康更有益。目前,各主要网络平台均已升级防沉迷系统,限制未成年人上网时间,提供寓教于乐的健康内容,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树立良好的上网习惯。
现在青少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原住民”,网络已经全面普及,单纯禁止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不现实,也会延误孩子对互联网的理解,不利于未来成长。采用防沉迷系统的目的,不是为了杜绝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而是发挥系统的限制与监管功能,帮助孩子学会合理使用互联网,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防沉迷是互联网企业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防沉迷技术的运用,有助于网络企业将自身责任落实到位,形成第一道“防火墙”。从已有的经验来看,仅靠网络企业的技术干预和介入,很难真正达到防沉迷的目的。据报道,尽管许多网游和手游都设计有防沉迷系统,包括实名制验证、游戏时间限制、收益限制等功能,但实际应用中,这些措施难以排除通过借用验证资格、更换账号等方式“攻破”的可能,难以切实发挥作用。其间除了技术本身存在漏洞,通过游戏经营商在注册审核上严格把关,让防沉迷系统发挥作用也至关重要。
鉴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督促网络服务商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不能纵容游戏经营商过度逐利,诱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网络企业要进一步探索和强化技术防控的实用性,包括完善网络交易行为的监管,身份识别技术的提升,填补技术漏洞提升管护能效等措施,真正发挥自身在防沉迷上的技术优势,守好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道关口。
家长要严格履行监护责任,既要从自身做起以起好榜样示范,又要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引导。在借助技术进行防沉迷的基础上,家长自己应当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做到健康上网、正确用网。学校要发挥好引导与教育的作用,应多组织适合未成年人身心需求的校园活动,填补其精神需求并实施需求替代。只有网络企业、学校和家庭都能尽职尽责,多方互动和全员参与,才能密织一张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管护网。
防沉迷系统可能对网络平台的收入和利润造成影响,这也是之前一些平台消极对待的主要因素,导致防沉迷系统未能充分发挥效力。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后,监管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对平台加强监督约束,督促其严格落实相关法规和标准,对阳奉阴违者依法重罚,严重者予以吊证处置,以严格执法推动形成青少年网络权益保护善治。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彭佩
判断是否开启评论,只有开启评论的才可以点赞